班級的時間管理-如何延長學生在課堂投入的時間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英文系90級黃欣儀、邱婉婷、郭幸昭

前言:

和其它所有的職業一樣,老師的工作也承受著時間的壓力,他的教學行動受到時間的趨策,他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即時達成教學目標、並且準時配合全校作息,所以任何一位教師都必須關心「班級的時間管理」,其目的在幫助老師適當規劃與運用班級的時間,以進行有效率的教學。

一般來說,學校給予每班每節課的時間都一樣長,但是在老師的規劃與運用下,每班學生真正投入課業的時間(簡稱「投入時間」)卻大不相同,而這對各班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成就影響甚巨。許多研究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投入課業的時間越長,學業成就就越佳,時間越短則反,所以增加學生在課堂的「投入時間」,其實就是在增長學生專心於課堂活動的時間,如果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增加,自然更能吸收老師所安排的各種教學內容,相信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所有教師所衷心期望的。

投入時間

     「配給時間」和「投入時間」是兩個相關的名詞,配給時間是指學校排給每一科的一次上課時間,例如,中學每一科的每一堂課時間是50分鐘。至於「投入時間」則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投注心力於課業活動的時間,而其具體的「投入行為」有:對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予以注視、傾聽、提出問題、適當表達意見、做作業等。而相對於學生的「投入行為」,教師還應注意學生的「非投入行為」,這將有助於教師對時間的規劃和班級秩序的管理,而「非投入行為」包括以下五類:

(1)   管理或活動轉換:

l          分發東西

l          準備展開學習活動

l          收東西

l          傾聽教師的幫助

l          翻書

l          教師的指示既無關課業內容,也不是訓誡

l          學生傾聽老師唸答案(但未予解說)

l          翻找書桌的東西、鉛筆

l          在教師桌前等待、舉手

    (2)社交

l          傳紙條

l          打手勢、擠眉弄眼

l          交頭接耳、談笑喧嘩

    (3)訓誡

l          老師訓誡學生

l          學生被處罰

l          學生看同學挨罵

    (4)無事做

l          發呆、打瞌睡

l          無目的地遊走

l          玩弄東西、做與課業無關的事情

l          凝視窗外、做白日夢

    (5)離開教室

l          外找

l          出公差

l          上洗手間

l          未經允許即自行離開教室

      以上值得說明的一點是:教師如果進行班務的處理或學生問題行為的管理,甚至教學活動之間的轉換等等工作時,均不能列入「投入時間」,只有教師真正在進行有關課業的活動,而且學生表現出專注的行為時,才能列入「投入時間」。而「投入時間」既然是指「老師進行和課業有關的教學活動,且學生專心注意」的時間,可見延長「投入時間」,實為師生共同的責任,故教師不要只要求學生必須集中注意即可,老師本身也應致力於教學活動的生動活潑和豐富內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使之願意專心傾聽,這才是師生之間應共同努力的理想教學情境。

改善學生在課堂投入課業時間的具體作法

一、        進行教學時

1.      教學前妥當準備:在上課之前老師先把這節課必須用到的教具、教材等必須的東西依照順序放好。同時教室裡的桌椅也應該排放整齊。這麼做能幫助老師掌握好整個教學過程。同時也在無形中使學生能夠安靜地循序漸進。教學前將所需的教具、教材依使用順序放好,教室座椅排列好。

2.      建立上課時的慣例:老師第一次到一個班級時,應該馬上與學生約定好上課的教室規矩,並漸漸的形成師生之間的默契。

3.      教學時首先呈現授課大綱:老師可以用一些教學媒體或口頭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正要學習的課程內容大綱。

4.      整堂課都應不斷有師生的互動:整堂都是老師在台上口頭的課文講述或是抄寫會使的整個課程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讓老師與學生,或學生之間能產生多一點的互動。

5.      糾正學生小錯誤時不要打擾到全班:如果學生犯的錯誤屬於個人的行為,不會影響到整個班及其他的同學,老師可以用暗示或肢體語言提醒他,或僅是簡單的糾正他。

6.      讓學生知道教師曉得他們在做什麼:要讓學生察覺老師其實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這麼一來學生就比較不會出現不良的行為。

7.      誇獎學生時應說出學生受讚賞的具體行為:不要只是對學生說:「很好!不錯!」,而是該明白的指出學生做的好的地方。

8.      進度落後時,及時予以調整:如果出現進度落後的情形,老師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該要完成的工作。或是重新擬定、調整進度,以免狀況越來越糟。

9.      充分運用課堂剩餘時間:有時候教學比預定的進度快了一些,老師可以用這段時間給學生用來準備稍後的課程內容。

二、        做課堂作業時

1.      清楚告知教師對學生做課堂作業時的行為期望:在老師交代一項作業的同時,老師應該確定學生知道整個作業的內容與重點、該要如何完成、什麼時候該要完成、老師的評鑑標準,以及其他老師規定的事項。

2.      培養學生為作業負責的態度:準時完成作業代表著學生對自己作業負責的態度,如果學生可以如期完成該要完成的作業,老師可以給予學生們一些小小的獎勵。

3.      請小老師幫助學習遲緩者:一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程度不一,為了避免因將重心放在程度較差的同學而影響到整個課程的進度,老師可以請學習速度較快的學生指導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必要的時候老師可以對於有特別需要的學生個別輔導。

4.      選擇適當的作業讓學生完成:老師在選擇作業時應該確定這項工作是適合學生的程度與能力的。一但決定之後老師就無須在學生做作業時加以說明。

5.      巡堂查看學生做作業的情況:在學生做作業時老師應該巡視整個班級,如果學生有問題,要避免學生走動到講桌前發問,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同學在走動時對於其他同學的干擾。

三、        活動轉換時

       所謂活動轉換包括兩個狀況,一是教學步驟間的轉接,二是由教學活動進入非教學活動。在轉換活動時,應該注意以下四點:

1.      對低年級學生給予一步步的指示

2.      以團體競賽的方式鼓勵有序的轉換

3.      將前後兩活動或兩步驟明確劃分清楚:在一個活動完全結束後才能再進行下一個活動,否則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容易造成整個教室顯得沒有秩序。

4.      建立轉換的慣例:轉換所採的形式可以列入班規之一,成為師生共行的慣例。

四、        處理非教學的事務時

    這些非教學事務所花的時間越多,教學時間即相對減少。

1.      將需要完成的工作寫在行事曆中。

2.      將幾項可以同時交代的工作在同一個時間內交代完全。

3.      需要集中精神但可於短時間完成的工作,一次完成:像出考題之類的工作如果集中精神,可於一、二小時內完成,所以應騰出時段專心去做,不要同時再做其它事。

4.      每天排出固定時段進行紙筆工作:為了避免工作的累積,例如批改考卷、作業這一類的工作,每天應排出固定時段處理。

5.      請學生幫忙處理他們足以勝任的部分工作:教師可依學生能力,將不具隱密性、關鍵性的班務交給學生處理。

6.      運用科技處理班務:教師可以運用電腦、影印機等科技工具,處理班務。

      以上四個向度,提出若干節省不必要的活動時間的方法。然而,有些學者認為有時等待對整個教學活動是有益的。學者建議,教師在兩個狀況下應等待三秒鐘,一是教師發問候,二是學生發表意見或回答問題後,這都是給予學生教長的思考時間,使學生反應的量與質均有所進步。

      基本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會同意:如果老師在教室裡的教學精采,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麼學生上課時出現的管理問題就會降低。試圖由加強學生對課堂課業的注意力、避免分散其注意力,以及減少非課業的活動時間等角度著手,從而延長學生對課業的投入時間,相對地,其出現違規行為的機會便自然減少。

參考書目:

朱文雄著 (81年),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第四版。

黃政傑主編 (82年),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