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暴力行為


 撰稿者 郭法雲 賴玟玲 楊怡芳

 

 

壹、  前言

 

        人類文明推進的腳步十分神速,新世代的孩子感受豐富的文化刺激,對新資訊的接受力又強,因此智能發展比過去的孩子快,思想早熟的程度早巳超越我們所能預估的。想要教育良好的下一代,所依循的不應再是教條和權威,而是對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接納。所謂暴力行為不僅止於肢體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也包括了其他如:語言傷害、被強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被故意陷害玫造成生理、心理的傷害等。

 

學生暴力行為的形成來自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因素,當整個社會環境出現偏頗,學生所處的家庭結構異常(如失親、單親、複雜家庭),或是其家庭功能巳呈現失常(如父母常吵架、家庭暴力、家人如路人、不當管教)時,教育工作者很難針對大環境以及學生的家庭、父母改變什麼,唯有在比較能掌控學校因素中,積極地輔導學生改變其個人偏差的認知和暴力的行為,引導他們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切莫輕易地把「頑劣不堪」這樣的標籤貼在學生身上,以消極異樣的眼光,助長他們的負向自我概念,增強其暴力行為。

 

貳、          用心教、耐心等

 

在輔導學生行為問題時,多數的老師常會感到挫折而有無力感,抱怨自己付出了許多心血,用盡了各種訓練方法,何以學生的暴力行為仍舊不斷出現,失望之餘,終將學生視為「毒廇」,能丟則丟,能避則避。但我們要知道,孩子改變是需要時間的,一個經常情緒失控的學生,不是幾番晤談、開導,幾次訓練課程,就能使他不再成為施暴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師除了多方探究學生暴力行為的成因、蒐集充分的資料,並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擬定多元的輔導策略外,更重要的是耐心的等待學生的轉變。

 

「用心教、耐心等」,唯有以接納的態度,幫助學生將內在的情緒宣洩出來,如此才能讓學生放下拳頭與老師坦誠相待,接受引導並配合改變。輔導本就不是立竿見影的工作,老師們在循循善誘之餘,亦莫忘時時提醒自己,做好心裡準備,除了以愛心感化學生,更要以耐心陪他們走過這一段轉變的歷程,急於想看到結果,只會讓輔導者太早對學失去信心,進而否定了學生的一切。

 

參、  如何預防學生的暴力行為

 

社會急遽變遷,道德觀念、生活習慣、思考模式、行為準則都產生極大的改變,使犯罪率增加,犯罪年齡層下。校園不再單純,「暴力問題」巳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學會因應處理巳成為教師急要之務。

 

學校的教化功能倘若能有的發揮,對家庭、社會所帶給孩子的不利影響,也許能提供更多一些的補償作用。以下是針對如何預防學生的暴力行為提供一些方法:

 

一、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

1.           整合一般教師、訓育人員及輔導人的力量,改善以往全校教師及行政人員無法相互支援、分工合作,導致輔導工作績效低落的現況。學生暴力行為的輔導,全體教師在理念上要能達成共識,截長補短、相互合作,在態度上不要只注意到學生行為本身,而應將焦點放在行為背後的成因,以及其改變的可能性,並以暴力行為的矯治為其終極目標。

 

2.  建立學生的流暢申訴管道。

 

二、營造良好終極目標

面對學生的暴力行為,老師往往對施暴者說教一番,或是單就其行為做處罰,殊不知施暴者的情緒在未經適當的引導下,老師的指責只會製造緊張敵對的狀態,受罰者更多的怨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預防學生暴力行為的第一步,所以處理學生暴力行為,我們可以採行下列的方法:

1.洞察行為成因:

      光注意暴力行為本身,容易誤導我們的判斷,處理時不易得到學生的認同,而使學生對老師報以敵對的態度,所以老師在處理學生暴力行為時,應充分瞭解其行為後的成因,如此學生才能心服口服。

 

2.以關心、接納為前題:

      教師對學生需要有高度的包容力,能以關心、接納的態度來看待學生行為,學生才因老師的同理心而減少積怨的機會,同時也因老師的支持和鼓勵,施暴者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才能逐漸透過引導而趨自正面的態度。

     

                       3.幫助學生發揮所長:

      有暴力行為的孩子,多半予人負面的評價,久而久之,學生便形成負面的自我概念,從此自暴自棄,對老師失去信心,對自己的行為也缺乏反省的能力。老師若能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經常給予他們發揮所長的機會,學生得到某種程度的支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無形中增加其發展的空間,同時也維繫了師生良好的情誼。

   

                      4.給予發洩情緒的機會:

      壓抑學生的情緒和過剩體力,並非建設性的師生互動關係,老師除了平常教導學生如何商當宣洩情緒外,也必須在教育的環境裡隨機製造些機會,讓學生盡情發洩體力,舒解情緒。

 

三、培養教師危機處理的能力:

處理學生事件時,老師必須讓每一方者感覺到被照顧、受尊重,同時也讓他們認清在整個事件中,自己所應負的責任,透過同理對方的心情,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做一番反省,如此才能有效地發揮處理策略的效果,同時也為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態度和方法上做了良好的示範。

 

四、充分運用同儕輔導:

1.           同儕之間由於年齡相近,具有較相同的次文化背景,成長經驗以及語言表達方式,所以同儕輔導較易獲得受輔者的認同與接納,有效達成輔導的目的。此外,利用同儕的力量,也可彌補老師平常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不足,有效偵測出學生的潛在問題,使輔導的預防性功能得以發揮。

 

              2      .  利用個人基本資料,記錄目前交友狀況,與家長密切聯繫;觀察班上學生的出入,若與素行不良份子來往,則立即勸阻,單純化其交友狀況。

 

五、家庭的防治之道:

                       1.請家長過濾電視節目,拒絕暴力影片,防止學生模仿成人的攻擊行為。

                       2.鼓勵家長建立良善的親子關係。

                       3.從家庭中就從事法律教育宣導,讓學生了解犯罪後需承擔的罰責。

 

 

肆、事後處理

一、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

1.事發之時應立即隔開衝突學生,通知訓導處。

2.善用人際衝突的溝通技巧。

3.幫助雙方當事人冷靜思考。

4.積極與家長聯繫

5.瞭解原因,疏導情緒。

二、師生之間的衝突

                   1.訓導人員或輔導老師立刻將犯錯學生帶離現場,並隔離使其冷靜。

2.安排適當人員安撫當事人之情緒。

3.訓導處或輔導室立即調查事件發生過程:

(1)    學生部分

收集有關學生自白紀錄,教師詢問有關學生之紀錄,其他在場學生約談紀錄,徹底了解事件起因、過程及責任歸屬。

(2)    教師部分

瞭解當事教師處理事件之過程,平常師生之關係,教師平時處理學生偏差行為之紀錄,以往與學生家長溝通之紀錄。

               4.校長或訓導處召開校內危機事件處理小組會議,邀請訓導、輔導人員、導師、認課教師及有關教師參加討論,共同充分了解事件發生原因及細節,決定事件處理之目標與步驟,並協調有關人員介入幫忙處理。

            (一)處理目標

(1)    學生能確實瞭解犯行,並虛心改過。

(2)    重建師生良性互動關係。

(3)    澄清班級學生之觀念。

            (二)處理步驟

(1)    約談有關師生一起釐清事件經過,並確定責任歸屬及懲戒原則。

(2)    邀請家長到校溝通,共同處理學生偏差行為。

(3)    班級進行團體輔導。

                 5.訓導處與輔導室一同約談學生之家長,說明事情發生之經過,分析學生行為嚴重違反校規及對校方所造成之傷害,以輔導學生行為改善為原則,爭取到家長全力配合之意願,更與校方共同研擬管教方法,以其子女在校期間有改過銷過之機會。

                 6.訓導人員、輔導老師、導師、任課老師及有關教師共同研討本次事件之最後處理策略,決定利用該班自息課時間,安排由訓導主任,輔導老師和導師與全班同學進行整個事件之澄清與討論。

 

伍、暴力衝突後的善後策略

一、傾聽與勸告。

二、輔導與分析。

三、對於屢勸不聽,多次輔導無效或暴行情節嚴重者,依校規處理。

 

陸、 結論

       

身處變遷迅速、價值混淆的現代社會中,面對心性不穩定,思想欠成熟的青少年,教師隨時身陷危機的可能,故主動鑽研教育專業知能,時時歷練危機處理能力,是每位教師應有的積極態度。尤其在今日民主制度下,「尊重」與「寬容」更是教育青少年的基本理念;當危機發生時,教師必須擁有面對危機的勇氣,能當機立斷,馬上處理,並懂得尋求適當的支援,以掌控危機的擴張及解除危機。

 

 

柒、 參考書目

 

蔡素琴(民89年)。請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我—談學童暴力行為的因應之道。國教輔導,第38卷第6期。頁:57-59。

 

張曉君、陳正宗(民89年)。師生衝突危機處理。學生輔導,第70期。頁:106-108。

 

捌、 參考網址

     

      1.教育資料館-探索暴力行為的根源

        http://www.nmh.gov.tw/edu/basis3/5/e000882.html

      2.校園暴力之現況與原因調查報告綜合整理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gt1_pa.html

      3.校園人際互動看校園暴力問題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gt1_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