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訓練理論在班級經營上的運用


 撰稿者 林意苹 林雯涓 洪忠義

壹、前言

 

  教學活動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目前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共同待在學校的時間相當長,教師如何掌控一個班級的秩序以及維持良好的學習效果都是需要一些技巧。現階段班級內出現最多的問題是學生的問題行為干擾了教師的與其他學生的教學活動。一般而言,教育學者普遍認同教師對班級有適度的控制力將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且可顧及學生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安全需求。於是有了各種行為矯正技術來改正學生的問題行為,藉此提高教育學習的成效 (Ferguson & Houghton, 1992; Palardy, 1996)。

 

  目前有許多幫助教師改進學生問題行為的行為改變技術,各種方法皆具有其理論基礎。大致而言行為改變技術源自於行為學派的構想,認為行為是由外在學習而來,至於此,不良的行為亦可以經由矯正學習而去除。肯定訓練/果決訓練是屬於班級中行為管理的方法之一,以下我們將談及它的理論根據與應用 (呂祝義,民90)。

 

貳、肯定訓導 (Assertive Discipline)

 

  肯定訓練,亦可稱之為果斷訓練。以它在班級經營中的用途而言亦是屬於行為改變策略之一,但與之又有差異。它主要的對象是針對教師,培養教師對班級經營上有果斷力和自主權來管理控制教室內學生的行為,達到預期內的教學效果。其理論精神乃在於強調教師的主控權及威信 (authority),輔導教師維持他/她個人的需求,顧及本身的立場,同時又不侵犯到別人(學生)的權益 (高玫,民76;Canter, 1989; Canter, 1999; Edwards, 2000)。

 

理論介紹

 

(一)理論倡導人

 

  肯定訓練 (Assertive Discipline) 乃是由美國學者李肯特夫婦 (Lee J. Canter, 1947-; Marlene Canter, 1948-) 所創。李氏夫婦二人從事教育事業與親職輔導多年。他們所提出的肯定訓練模式基本原則是:教師有權利教學 (a right to teach),同時學生也有權利學習 (a right to learn)。以這樣的立場Canter延伸出一系列的理論方法,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得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Edwards, 2000; Tauber, 1999)。

 

(二)理論內涵

 

1.理論歸類

 

  肯定訓練是眾多班級經營的方法之一。對於學生問題行為的管教,有強調外在控制的行為學派到以認知影響的人本學派。肯定訓練在性質層次上是較偏向行為管理控制的派別 (見圖一)。

 

                                                 

        史肯納派                                                   羅吉斯派

    行為管理觀點                                           人本學派觀點

 

James          Lee and          Fredric       Rudolf           William         Thomas

Dobson →    Marlene     Jones    Dreikurs   Glasser     →Gordon

                       Canter

 

                   圖一  行為管理學派的趨向

                  (資料來源:Tauber, 1999, p. 67)

 

2.理論原則

 

  肯定訓練是一有結構有系統的班級管理方法,讓教師可以創造一個有秩序具掌控力的學習環境。Canter創設此套方法的動力乃是認為教師有權利為學生決定最佳的學習。當然Canter也同意學生亦有他們的需求,但他將教師的需求擺在首要,認為當教師的需求滿足了之後才能夠有餘力致力於教學活動上。教師必須清楚明白地告知學生他/她的要求,如對班級常規秩序、課業要求、教學進度等項目,讓學生明確知道該遵守那些規矩,不該犯那些錯誤以及會有怎樣的處分等等 (盧台華,民74;Tauber, 1999; Edwards, 2000)。

 

  在班級中教師最常遇到的干擾是學生的干擾行為,為了維持班上秩序和其他學生學習的權利,教師必須對問題行為有所回應。在問題處理上,Canter認為教師的回應態度可分為三類:

 

◎非果斷型(non-assertive style)

 

  非果斷型的教師常是無法讓學生清楚知道他/她想要的是什麼,不接受的行為有那些;對於他們所說出的承諾也無法實現。當面對干擾上課的學生時他們可能會用威脅的方式制止學生,但卻又不會執行他們所開出來的威脅。最後結果常是讓教師失去個人尊嚴,且無助於班級秩序的維持。

 

 

◎敵意型 (hostile style)

 

  此類型的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時用的是一種傷害性方式回應。或許教師會用諷刺貶抑的語言教訓學生;更甚者會用明示的威脅作為阻止學生干擾上課的方式。如此的方法或許可以一時阻止得了學生犯錯,但其反效果也相當大。學生或許一時表面上服從,但這並不能根本改善學生犯錯行為。

 

◎果斷型 (assertive style)

 

  果斷型的教師面對任何問題時都能夠果決清楚地與學生進行溝通,明白告訴學生他們對學生的干擾行為的感覺並讓學生知道他們會實施班規上所條列的處分。在設立的常規合理可行的前提之下,這樣的要求反而會使學生有明確的方向可遵循,所收到的效果也會是最好的 (盧台華,民74;Tauber, 1999)。

 

3.在班級經營上的實施步驟

 

  一般說來實施班級肯定訓練關鍵人物是教師。有的教師需要在計畫施行前突破一些心理障礙。最主要影響教師的因素在於教師對自己本身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乏信心,或是將問題的產生歸類於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放棄解決。就肯定訓練而言是偏向行為學派的行為改變技術,所以教師必須改變心態,認同學生問題是他們可以處理的,如此才能夠進行訓練方案。

 

  其次是教師與學校行政單位的協調。有些教師在遭遇重大困難自己無法獨立解決時並沒有尋求學校方面的協助。原因之一是怕讓人認為他們的能力不足,因此他們經常感到孤立無援。但是就Canter認為最重要的事是解決學生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尋求適當的協助,不管是來自校方或者是家長方面 (Canter, 1989; Tauber, 1999)。

 

  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阻礙之後,教師便可依以下六個步驟實施肯定訓練。

 

(1)建立積極/正面的師生關係 (Create positiv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s)

 

  培養班級的常規訓練第一步是建立起師生之間相互尊重與信任的關係。肯定訓練強調教師在班級中所具有的權利與威信並不代表就是忽視對學生的尊重和信賴。因此師生雙方必須在一個共融的氣氛當中才得以進行任何計畫。

 

(2)設立班級常規與教師期待 (Establish rules or expectation)

 

  肯定訓練中強調班規的設立是依據教師的需求。教師必須先提出他對班級的期望與要求,但切記不是因此可以對學生做無理的要求。常規的訂立可以列出許多,但對學生而言繁瑣的班規只會讓他們無所適從。所以在協定班級實務求清楚明確;明白將教師所要及不接受行為和違規處理列出,不僅學生容易遵守,教師也容易按規定實施 (盧台華,民74;Edwards, 2000; Tauber, 19999)。

 

(3)記錄不良行為 (Track misbehavior)

 

  當學生知道教師所訂定下來的期望後,他們就必須確切遵守規定,教師也要嚴格執行原訂計畫。教師在教學進行中,教師可依學生犯紀律的嚴重性等級在黑板上記錄,以示警告與實施處分的標準。如以下一個國小教室的學生為例:

 

表一 記錄不良行為的方式範例

犯錯等級

記錄方式

代表意義

初犯

在黑板上記名

警告

第二次

一個ü記號

扣除10分鐘下課時間

第三次

二個ü記號

扣除20分鐘下課時間

第四次

三個ü記號

扣除30分鐘下課時間

第五次

四個ü記號

扣除45分鐘下課時間

(資料來源:Edwards, 2000)

 

    表一所列之項目可以做為一個參考,當然教師可依他們所任教的學生以及學生問題行為之嚴重性斟酌的處分。以黑板記錄學生的干擾行為可能會遭遇一些反效果,學生或許會被記名當作是對教師權威及班規的挑戰。這樣的記名方式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依Canter的想法,就有必要對這樣的學生實施更為嚴厲的懲罰。教師除了執行紀律計畫之外,也要學會運用肯定、果決的說話口氣、言詞、態度和一些輔助技巧,如眼神接觸、肢體語言等 (Canter, 1989; Edward, 2000; Tauber, 1999)。

 

(4)實施處分來執行規則 (Use negative consequences to enforce limits)

 

    班規訂定以後,教師就必須確切執行計畫中的承諾。有幾項常在肯定訓練中使用的負向懲罰方式:

 

(a)    隔離 (time-out)將不守規矩的學生隔離在教室角落中,讓他/她暫時無法打擾其他學生上課活動。

(b)   剝奪某項權利 (withdrawing a privilege)如剝奪學生的下課遊戲時間等。

(c)    留校察看 (detention)下課後留下。此方式實行時要特別留意,教師必須要擔保學生的留校安全,也要讓家長知道學生去處。

(d)   請求家長的協助讓學生家長知道自己的子女在校的行為,並請求他們協助勸導。

(e)    將吵鬧的學生送到其他班級上通常學生不會喜歡被送到其他班級去,尷尬也不是此作法的用意;這方法的用意只是在告知學生他們的干擾行為已經不被忍受了。學生通常在自己不熟悉的教室環境裡會比較守規矩。用此方式的同時也必須和其他班級的教師得到充分合作,共同合作管理改進學生的問題行為。

(f)     錄音記錄學生不良的行為做這項作法時要特別意一件事,即教師不是刻意要偷錄音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教師必須留意錄音場合情境。留下錄音記錄另有一項用途,它可以幫助教師向家長證明學生真的有不良行為 (盧台華,民74;Edwards, 2000)。以現在影音設備的便利性考量,在條件許可之下錄音的方式亦改成錄影。

(g)   將違規學生送到校長室。

 

(5)實行系統的正面鼓勵 (Implement a system of positive consequences)

 

    除了執行班規上的違規處分之外,教師而言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同時要留意學生的良好行為。對於學生表現出教師可接受的行為時,教師必須適時給予鼓勵。給教師的一個衷心建議是,要「看見學生表現優秀的時候」。Canter提出一種記下學生優良表現的方法:利用一個空瓶子和小石子,當教師認為學生表現良好時便向玻璃瓶中放下一顆石子,若學生表現不佳時,在瓶中的小石子便被取出。承諾學生在瓶子裝滿的時候將給予他們獎賞。獎賞的方式可以是教師個人的特別關注、實質的獎品、給予學生特別的權利做他們想做的事、團體獎賞,更可以是教師打電話跟家長告知學生的優良表現,且與家長情商給予在家獎賞等等。這些方式都可以給予學生較懲罰更有力的動機去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有研究指出,教師出奇不意給予學生鼓勵,對於肯定/果斷訓練的進行與學生良好行為表現上皆有正面的效果。

 

    但是有一點是Canter特別強調的,那即是不可以常用獎賞抵銷原先的處分。因為如此下來會養成學生的一種錯誤想法先前所表現的不良行為皆可以稍後的優良表現抵過;那麼他/她將都不必受罰;教師可能會因此失信於班上其他同學,同時也顯現不出訂定班規的意義了。實施獎賞與懲罰之間的衡量必須取得平衡,該給學生處分的時候還是要執行 (Canter, 1989; Edwards, 2000; Ferguson & Houghton, 1992; Palardy, 1996; Tauber, 1999)。

 

(6)建立深厚的家長支持 (Establish strong parent support)

 

    要使肯定訓練在班級經營過程中成功的基本要素除了教師與學生互相配合之外,另一項關鍵重要原素乃是家長的支持。家的配合對計畫的施行有推波助瀾之效。教師必須與家長取得頻繁的聯繫與溝通,更要有家長方面的支持才能使整個計畫進行順利。教師可以利用召開家長座談會的機會與家長做好溝通,讓家長實質上參與孩子班級的一些運作活動,並請求家長在訓練的過程中給予最大的配合與支援 (Canter 1989; Edwards, 2000)。

 

參、結語

 

    肯定/果斷訓練主要是使教師能有自信地處理班級學生間的問題行為。因為在師生相的學習活動當中,教師乃是負有較大主控權的角色。Canter認為有效的行為管理策略,如肯定訓練是可以培養師生的正向自我概念。簡而言之,肯定訓練的實行方法可說是教師合理地與班級訂定他/她的要求,清楚明白地告知學生並要求遵守;除了用處分 (negative consequences) 的方式處理學生不良的干擾行為之外,更要同時注意到學生表現良好的時候,並給予正面的鼓勵 (positive consequences)。其他的外在配合,如學校行政單位、家長、其他教師的合作等等都是計畫成功的要素。

 

    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上所能遭遇到的困難,除了課程本身以外,尚要應付班級中學生可能會發生的突發狀況。對於學生的問題行為,目前教師所能夠應用的解決方法還是得依靠各種行為改變技術。各式各樣的班級行為管理方法各有利弊,教師在使用時也不妨多方參考。最關鍵的還是要依當時的情境狀況而定。肯定訓練的方式僅是提供教師教室行為管理的一個參考方向而已。

 

肆、參考書目

 

1.呂祝義 (民90)。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與應用。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le/kid/newpage5A-04.htm

2.高玫 (民76)。自我肯定訓練在團體輔導中的應用。訓育研究,第28期,第21-

     25頁。

3.盧台華 (民74)。肯定紀律訓練在教室管理上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第15期,

     第30-33頁。

4.Assertive discipline pla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hj.k12.us/dsteen/assertive_discipline_plan.htm

5.Assertive Discipline. [Online available]

     http://maxweber.hunter.cuny.edu/pub/eres/EDSPC715_MCIN/AssertiveDisci  

     pline.htm

 

6.Behavior managemen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teachers.ash.org.au/teachereduc/Behavior.html

 

7.Canter, L. (1989). Assertive disciplinemore than names on the board and marbles in

     a jar. Phi Delta Kappan, 71(1), 57-61.

 

8.Edwards, H. C. (2000). Lee and Marlene Canter: assertive discipline: a take-charge

     approach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68-92.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9.Ferguson, E.; Houghton, S. (1992). The effect of contingent teacher praise, as

     specified by Canters assertive discipline program, on childrens on-task

     behavior. Educational Studies, 18(1), 83-93.

 

10.Nicholls & Honghton. (1995). The effect of Canters assertive discipline program on

     teacher and student behavior.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197-210.

11.Palardy, J. (1996). Taking another look at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assertive

     disciplin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0(581), 66-70

12.Tauber, T. R. (1999). Classroom management: sound theory and effective practice. 3rd

     ed, 67-88.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