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常態分班的學生各得其所
撰稿者 林穎昭 林雅惠 黃齡儀
一、 為什麼要推動「常態分班」
近年來,由於台灣政治的開放,社會的多元化,使得教育改革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大眾希望教育能更自由化、多元與民主化。教育部為了落實教育改革的理念,積極推動國中「常態分班」,希望一改過去基於升學競爭的壓力,過去許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往往實施能力或程度分班,把資優教師及其他資源都優先給能力較高的學生,無形中放棄了放棄能力及程度差的學生,也就是所謂「後段班」的學生。
曾有專家調查少年輔育院、少年監獄以及少年觀護所的資料,發現其中的少年有63%是「後段班」的學生,還有一部分是已經輟學的學生,少年監獄的少年認為自己雖是「放牛班」的壞學生,卻也是教育制度下的犧牲品,他們覺得自己被社會放棄、未受照顧,心生怨恨與不滿而自暴自棄,想要報復、要引起別人注意。。在前教育部長吳京任內,曾發生少年寫信給教育部,他說:「今天你們放棄我們,明天我們就放棄你們。」這是他們很沉痛的呼聲,震憾了社會人心,也驚醒了教育界。說明了能力分班所造成的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或許有人會說,至少「前段班」的學生不錯呀。沒錯,「前段班」的學生也許在知識方面表現較好,但是他們的品德有沒有跟著成長呢?我們放棄了70%的「後段班」學生來特別照顧這30%的「前段班」學生,但這些「前段班」的學生所得到的卻只是知識的填鴨,而不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教育,也因此埋下讓許多學生認為「讀書第一,品德操守不重要」的潛在危險因素,以致於現在社會上發生不少嚴重的高知識分子犯罪的事件。這些高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善加發揮他們所學,幫助社會,反而成了危害社會的亂源,這證明過去的教育體制必有其缺陷,急需我們去改進。不實施能力分班而進行常態分班。
為什麼要推動「常態分班」呢?首先談談我們不贊成能力分班的理由,再談實施「常態分班」的利處及難處,而我們又要如何解決。
(一)不贊成能力分班的理由
1.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被分在「低」班的學生(如所謂放牛班),無形中被認為比人差,往往會產生自卑感,或被遺棄感,造成自暴自棄或反社會心態。而被分在「高」班的學生,也可能養成高傲或自視過高的態度,所以對兩者都有害處,甚至造成這兩種學生間的敵視和仇恨,可說是危險的導火線之一。
2.分班標準很難定
比如以分數區分,八十分以上為高班,以下為低班,那麼七十九分的學生就真的不如八十分的學生嗎?而且孩子的心智成長速度有快有慢,何時才能真正評定學習能力,還是一個問題。硬性把學生分「流」,太過武斷,不合情理。
3.教育機會有欠公平
「低」班的學生往往受到次等待遇及教學。他們常由資淺的教師教導,而且一般教師也常對他們有較低的期望與要求,所以常得到較低水準的教材教學,甚至被放棄,或給予言語、態度上的侮辱、輕視,造成學生心理莫大的傷害。這種教學不但有失教育機會公平均等的原則,而且常常是導致師生關係冷漠、衝突的原因。
4.造成反效果
分在「高」班的學生,因為強中自有強中手,本來程度很好或能力很高的學生,因為在一群強手中,漸漸地落在後頭,受到壓力與刺激,反而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有「本為雞頭,今成牛後」之嘆。而「低」班的學生,因為沒有資優生領頭或做榜樣,也失去了努力的動機與方向,失去了向上的精神,逐漸自我放棄。
(二)實施「常態分班」的利弊得失如何?,我們分別從學生、學校、社會三個層面來探討:
1.學習
(1)學習方面:
對學生而言,從學理上探討常態分班是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編班方式。不過,在常態編班之下,將異質性高集中於一個班級,接受相同的教材及學習內容,是否能真正有助於學習仍有待商榷。但是,在學校提供相同的教育資源支援之下,對學業成就較差的學生而言,至少相較於「能力分班」的教育方式來說,是較為公平的,雖然有可能不利於升學準備,但如果能讓學生學會彼此學習和尊重,其收穫又豈是考上明星學校所能比擬的?
(2)心理方面:
至少去除能力分班不當的標籤作用,對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國中生而言﹐有較佳心理衛生。另外,同學之間可能有較良好的互動,能懂得欣賞和學習其他同學的長處,有助人際關係的發展。
2.學校
(1)行政方面:
在實施「常態編班」原則之下,學校可免除少部分家長為了使自己子女能編入前段班的干涉行政的困擾。也能在公平的基礎之下,使教育資源的分配更合理。對學校長期的發展,有較完善的規劃,而不會一昧以好班的利益為優先。
(2)教學方面:
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之下,站第一線的教育尖兵不得不放棄其專業形象及教育的自覺與自省,一切教學活動的目的都在為升學準備,為提高升學率,不惜違反教學原理,罔顧教育真正的目的,讓教育走上被扭曲的地位,不但不能讓學生成長,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和困擾。所以,我們必須改變「能力分班」的教育體制,讓學生重新獲得完善而健全的教育品質與內容。而且,在異質高的班級,教師如何因材施教及運用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受到充分的照顧,讓每個學生都能展露他的才華與潛力,真正使學生快樂的學習及成長,也是一件挑戰 !
3社會
(1)教育機會均等方面:
實施「常態編班」,至少在表面上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也符合公平及正義的原則。雖然個人能力及家庭背景不同,但也不能因此不平等對待。在現代的教育每個人都有追求卓越的權利和義務,教育應公平的提供每個人相同的機會,促進每個人成長及進步的學習機會,而非如「能力分班」的差別待遇!
(2)教育改革方面:
「常態編班」是較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理念的走向,因為現代的教育已從「菁英教育」走向「教育所有學習者成材」的理念。教育應該是服務每個學習者,學業成就較差的學生由於受到先天或後天的不利因素的影響而不及他人,教育上應給予更佳的學習機會,而非剝奪其權利,並且利用多元化的課程,幫助學生找出其才能或興趣,鼓勵他們發揮並發展長才。
(3)未來發展方面:
在實施「常態編班」之下,提供給每一位較健全的互動環境。相對地,也較能培養學生面針未來社會變遷的能力,或許對社會的未來發展能有正面的意義,
減少目前社會諸多的病態!
二、常態分班老師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一切教育措施應以顧及全體學生權益為則,所以學校教學不能只照顧能力高、程度好的學生,而放棄能力及程度差的學生,同樣地,也不能為了顧及能力及程度差的學生而降低教學標準與要求,讓能力強及程度高的學生不能盡其所能,發展潛力。但由於常態分班中學生的程度素質落差極大,一個常態分班的老師會面臨到哪些問題呢?我們又有什麼方法可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常態分班老師所面臨的問題
1.不易選擇教材與教學進度
常態分班使班級學生程度與能力差異極大,所以教材的取擇與教學進度,可能因為要顧及少數程度差的學生,而受到影響。能力高或程度好的學生,無法同一時間內學到更多或更深的課程。這對想升學的學生與家長們而言,是相當不贊成。對教師們來說,如何拿捏教材的取擇與教學進度又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一項挑戰。
2.程度差的學生在班上跟不上其他學生的壓力
在常態分班的班集中,許多程度差的學生,無法與程度好的學生比較,一直都掉到尾巴上,沒有出頭的機會,日久即失去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同時也增加了學習上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減低學習興趣及效果。連帶也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認定,可能造成程度差的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全盤否定,容易自卑、悲觀、沮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二)問題解決之道
1.合作學習活動可落實常態分班理念。
合作學習活動可提供多樣化參與學習方式,採用分組合作與競爭的模式,以提升學習的氣氛與效果。特別要注意的是,學習合作的分組方式強調「異質性」的成員,每個成員各依其興趣或才能,負責和支援其他小組成員的工作,並因此而學習如何和別人溝通與合作,以完成團體性的目標,藉此獲得個人的成就感及同學的尊重。除此之外,小組成員應配合不同的課程或教學需要,而更換不同的成員,讓學生因此能熟悉每位同學,增加彼此的認識,再進一步促進班級的向心力和凝聚團結意識。
2.教師的教學、輔導態度
(1).教師應充份提供補充教材或各種不同難度的作業供學生習作,以便讓程度好的學生攝取更多、更廣、或更深的知識。而一些額外課業,應允許每位學生志願參加,如果有些程度較差的學生,願意花更多時間去學習,應多加鼓勵。
(2).與家長合作,加強課業輔導,讓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有機會趕上程度,不致落後太多,影響班級進度及個人學習。實際上,許多成績欠佳的學生不是資質差,而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欠缺輔導,以致越差越遠,甚為可惜。
(3).利用多元化的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個人興趣、激發潛能,肯定每個人獨特的天賦與才能,並且讓學生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和給予尊重。鼓勵班上學生參加校內各種社團,如:音樂性、體育性、美術性社團,除了可以培養學生各項才藝,發現自己的興趣外,也可藉由學校團隊對外參加各項比賽,爭取自己與學校的榮譽,建立自信心,增加學習並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且使學校成為學生嚮往的地方。
3.課程多元化與多元評量
多元化課程評量,簡單地說,就是超脫選擇題紙筆式測驗的評量方式,能夠根據學生的表現評分,以採用各種適性評量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充份發揮才華,把努力學習的成果從各方面表現出來。再就各種評量的成績作適當的比較分析,以顯示出相對的意義,並可視學科性質、教學情境及評量重點等因素,酌採各種不同的評量方式,作彈性的搭配運用,以發揮最大的評量功能。
因此一個正確的「多元評量觀」,應是擺脫過去偏重知識,重視分數的「評量觀」,而是能夠評量出學生是否具備適應社會各種需求的基本能力,並且嘉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鼓勵學生嘗試新的事物和勇於接受挑戰。
下面提供五個方向來思索多元評量的本質:
(1) 評量出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僅「求同」,更能「求異」,以「標準」而言,應擺脫畫一性的想法,來達成教育目標中,「質」的多元與多樣。
(2)使教學與評量成為一體化,不像以往只限定於教學後才能評量,而是將評量的工作含概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之中,也就是說「評量是一種繼續不斷的過程」,進而落實「診斷性評量」、「形成評量」、「總結性評量」之三大評量功能。
(3)評量出學習領域中之「認知領域」外,也能評量出「技能」與「情意領域」的部份。
(4)使學生自定學習目標,形成自我評量的能力,再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跳脫老師評量學生的迷障,甚至可以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5)盡量能夠擺脫多元評量所產生之難以數量化及缺乏客觀性的問題,在「求同」的部份,力求保障最低限度的能力,以數量化的形態表示評量結果,但「求異」的部份,則可以將觀察到的行為與成果,用「質」的評量進行客觀的描述,然後「質」、「量」並陳,使任何人皆可看懂評量的資訊,來贏得更多人對多元評量的信心。
三、結論
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教育應顧及全體學生的權益,所以一切措施應以此原則為依歸,不能偏護部份學生。以目前美國的教育為例,雖對資優學生設有許多特殊課程,但對程度及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是倍加照顧,每年花費在這些學生方面的經費,以「億」計。目前大眾已漸有共識,國家安危、社會繁榮,與全民教育水準之提昇有極密切的關係,提昇全民教育成果應是全國努力之目標。
因此目前教育改革的策略中,許多教育人士,以及一般家長,都贊成提高一般教學和學習標準,不管是對能力高或能力低的學生,教學與課程都要求具有挑戰性,都要求學生需花工夫、花時間、花心思去學習,好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充份發展不同潛力,成為社會有用之才。這種措施也是我們應該有的教育方針。
參考書目:
參考資料:
1. http://www.tw.org/wave/sch11.txt
彭森明 教學措施應顧及全體學生的權益:常態分班與能力分班之爭
2. http://www.cts.com.tw/vlist/1997/1997762025.htm
華視新聞報導:「 從常態分班看教育對社會風氣的影響」
3. http://www.taipei.org/cultural_division/edu/8-2.htm
林清標 從教育改革評論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
4. 教育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教育大家談」紀要
楊國樞委員主持/八十三年十二月二
5. 吳鐵雄 (民88)開放教育與小班教學精神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6.熊智銳 (民88) 開放型的班級經營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7.何福田 (民80) 國民中學編班之研究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專家研究報告之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