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值人生轉變的關鍵時期,由於社會急劇變遷,經濟高度成長,而青少年價值觀也正面臨社會影響而改變。但家庭功能式微,學校也未能因應大環境的需要,提供青少年適當的教育與協助。
學生在學校的行為反應了其心理的狀態及衝突,學校是預防社會問題的最佳環境,因此讓學生在學校上課時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是當今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社會,學生在教室內的一切學習與生活狀態,舉凡思考模式的形成、人際關係的進行及性格發展的養成、行為與習慣的表現,甚至生理的健康情形都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上衍生。因此有偏羞行為、適應欠佳的學生,大多在行為與情緒上都能找出因果與關連性,一般來說,教室裡出現的學生問題大致分類有:
1.高智商低成就:沒有學習動機、凡事被動。
2.偏差行為:說謊、偷竊、有攻擊性、沒有紀律觀念、生活習慣懶散。
3.人際關係欠佳:不擅做適當的表達,缺乏溝通技巧。
4.沒有責任感:倚賴、諉過、自私、易怒、遇事逃避。
不論其個性是對外發洩、內向退縮或自我防禦型,總能在任何一間教室裡找出不同類型的樣本人物,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現在的老師不比往昔,除了認知、技能課程的指導外,情意、態度甚至人生觀的輔導更為首要。每天面對著來自不同文化、家庭教育背景的學生,老師的個人行為風格、情緒能力都成了學生的活教材。
(一)沒有學習動機
對於學生的學習情緒,一般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在行為表現上常是不寫作業、寫字潦草、上課不專心甚至逃學逃家,這些學習成就低的學生,往往是因長期被父母、老師忽略,自己又缺乏自制能力,為了一時課業的困擾,或者受壞朋友的影響,造成學業成績低落,連帶也在班級社交活動中處於劣勢,久而久之由沮喪而自暴自棄,影響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每個人都希望受到父母、老師的肯定與鼓勵,溫曖的關懷帶給學生高昂的情緒;冷漠、忽略則使孩子處於灰暗,不安的情緒促使其失去學習的動機。
(二)偏差行為
學生會產生說謊、欺騙等等的偏差行為,初時只是為逃避懲罰,不敢面對事實責任,或者為了一時滿足需求而採取不當的手段,如偷竊、利誘、恐嚇同學,這些行為若不及時糾正,就會漸漸成了習慣被學生視為合情合理,若問學生為何會有這些行為,他會理直氣壯的替自己辨解。
這些行為都與父母、老師的管教、輔導方式有關。如何在團體生活中,同理他人的感受,化解同儕之間的爭執與衝突,擺脫被情緒的操控,提昇自己在班級的被認同地位,其實比任何智育課程都重要。
(三)人際關係欠佳
近幾年來因為生育率的大幅降低,獨生子女相當多,教育成了他們學習人際關係、溝通技巧的最佳場所。但因為兒童們缺乏理性的應對與舒解技巧,難以控制的行為造成社交關係的障礙,一個長期被排斥的學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缺乏信心。最讓人擔心的是:本來是因為情緒失控而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又會反過來因為人際關係不好,再引發更多的焦慮、忿怒與煩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對無助的孩子來說,情緒的課程學習是多麼重要。
(四)沒有責任感
責任感與榮譽心對健康情緒的重要性,教室內出現脫序的現象都出自沒有責任感、榮譽心的學生,他們對各種活動非但不主動參與,沒有正面的合作與貢獻,反倒是破壞、製造紛爭。這樣的學生處在眾人責備多於讚美、懲罰、羞辱充滿一身的低落情緒中,其心理與情緒是很難獲得正常發展的。
唯有自我肯定、悅納自己才能活出期待。有強烈的責任感,做人處事才能受到高評價,有崇高的榮譽心才能有正向積極的勇氣與智慧解決人生的難題。
如何由認知出發,進而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協調,讓我們的學生能在教室裡發展出成熟、健康、快樂的情緒智商是老師必須接觸的課程,老師在認識情緒智商的重要性,覺察出學生行為與情緒之間存在的因果互動關係後,應主動、積極接受這方面的資訊,參加相關的研習,並且針對班級學生的次級文化、班級氣氛隨機設計活動,帶領學生在每一則事件中學習瞭解別人,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懂得解決問題。
在實施學生的情緒教育上,要早愈早愈好,適時給予學生安全感的滿足、溫暖的支持、快樂的性格培育,讓學生由團體生活體會、驗證、強化其所認知的道理。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快樂的生活。他在將來的人生中,要具有社會適應力,要有挫折容忍力,要能克制人性的弱點,發展出自我激勵與自律、自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