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失業父母子女的班級經營(下載DOC檔)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94級甲汪靜如、英碩二周薇潔、英碩二黃千芩

 

前言

1. 失業人口層層堆疊

  �n民國八十四年以後,在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失衡下,所反映出的高學歷與失業率的就業情勢之外,隨著經濟的持續不景氣,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失業率從民國八十四年的一點八到今年(民國九十二年)十月,已經攀昇到五點二個百分點,這是十四年來同一月份的新高峰,不禁讓人擔憂國內的經濟情況和失業所帶來種種的社會問題。

    但是立委們分析,因為景氣低迷所引發的「隱藏性失業問題」,比想像中的還要嚴重,國內計算失業率的的方法太過保守,只把願意去登記求職、表明勞動意願的人列入計算母數,但許多在家看店、打零工、未就業而想就業的人都被排斥在外。有人推估,隱藏性失業問題,恐怕是在政府統計數字的兩倍以上。社會學者即指出,姑不論失業人口有多少,光是3%的失業率,代表的是三十萬勞動人口失業,每一個失業,就代表一個家庭受到影響,而在國內各個各縣市的失業率當中,又以基隆市的4.62%為全國之冠。失業率不僅是數字而已,每個百分點代表了十萬個失業人口,牽涉到十萬家庭的生計,有待各界來解決衍生出的問題。 

2. 高失業率形成社會隱憂

     無論是政府所公佈的失業數據,以及隱藏性失業情況,無不顯示台灣的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問題,以及引起相關的治安惡化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而中南部農村有高達三分之ㄧ的人找不到工作,若包含隱藏性失業,國內失業率至少在6%以上。次外,失業父母的子女也無法受到妥善的生活照顧,在外面惹事生非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更增加不少社會成本的支出。更者,這些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值得政府關注,在付不出學費的情況之下,這些子女被迫要半工半讀貼補家裡開銷,才有可能完成學業這不僅會使學生在校無心學習,精神無法集中,也大大的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這些種種問題的確值得學校、政府各界的關注,而身為未來老師的我們又該如何教導這些學生,幫助他們能順利完成學業,不走入歧途,這些議題將在之後的部份一一涵蓋,盼能對教育領域有所幫助。而在面對班上遇有父母失業窘況的學生時,教師應該採取哪些班級經營措施來應對呢?學校方面又該如何協助教師呢?以下列了數點以玆說明。 

解決方法

˙老師

1. 教師們平日即對失業子女的狀況多加注意: 對學生而言,父母失業可能代表了貧窮、匱乏、沒錢繳學費或午餐費用,甚至會受到旁人的異樣眼光,若再碰上勢利一點的老師或同學,那上學簡直成了屈辱,這會讓學生產生無助的情緒,間接影響其求學心態與日常行為。因此,教師在平日就要多留意失業子女學生的行為,才能夠在遇到父母失業的學生發生錯誤行為,同時理解其背後所隱藏的動機,適時提供援助,以防問題擴大。

2.  可以利用心理學家史基纳 (B. F. Skinner, 1904-1990) 所提出的「行為改變技術」使失業子女學生的行為變得好: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失業子女會出現像是學業表現不佳、愛搗蛋、畏縮自卑等等的偏差行為,但倘若真的發現這類學生出現上述情況,教師可以利用「行為改變技術」中的增強刺激或正增強,以社會性增強物(像是微笑、點頭、溫和的話語)或者是實物性增強物(像是鉛筆、記事本、書籍),配合一種溫暖的、支持的、正面的「獎勵」方式引導學生變好,讓面臨父母失業問題的學生能明確感受到教師的關懷。

3. 班級經營學者金纳 (Haim G. Ginott, 1922-1973) 所提出的「和諧的溝通」以及「避免對學生產生標記作用」也可運用於此: 因為家庭遭逢父母失業的窘境,比起一般學生,失業子女學生會更加需要教師的協助。這時,教師必須向學生傳達一種和諧與真誠的交談方式,切合學生的需求,讓學生了解老師願意幫助他,不會直接對其行為下定論,或者武斷地把他們標記成「問題學生」,相反的,教師會先了解學生庭背景,再為此提出解決方法。

4. 班級經營學者德瑞克 (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所提出的「教導學生自我約束」、「偏差行為反映出偏差信念」,以及「了解每位學生的需求」也可用於解決面對父母失業的學生所引發的問題: 教師必須讓學生了解到父母失業對學生而言的確影響很大,但卻也不能因此有讓自己放縱的藉口,學生相對地更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讓再父母擔心。而教師也必須了解當這類型的學生產生了偏差行為,這到底是反映出什麼樣的偏差信念,然後再對此探究學生的需求為何,以好對症下藥,為這些學生提供較完整的協助。

而為了讓教師在處理這類狀況上進行地更加順利,學校也可提供下列協助。

l    學校

1. 獎助金的提供: 隨著家長失業率的升高,繳不起學費地學生急速增多。當教師努力地提供這類學生心理上的協助時,學校在另一方面可以轉為提供學生物質層面上的協助。例如,學校可以提供獎助金讓失業子女申請工讀,利用課餘時間作其他雜務,每個月再發給工讀費。不過學校的能力畢竟有限,因此,學生提出申請時,規定必須要提出相關證明,讓真正需要的同學能夠運用到這筆助學金。然而,由於有的時候學生的自尊心比較強,覺得家長失業是件難堪的事情而不願主動提出申請,這時候就必須要靠老師主動地發覺,並在班上加以宣傳,讓學生了解申請獎助金或者在校工讀,不但可以減輕父母經濟上的負擔,也靠自己的能力賺錢,這並不是件丟臉的事。

2. 其餘的優惠: 學校在學雜費、營養午餐或是交通接駁的費用提供面臨父母失業的學生優惠方案。

以上是教師與學校針對面臨父母失業狀況的學生所提出的應對措施,而接著,將在下面所設計的案例討論中,實際運用這些班級經營的方法。

 

案例討論

學生:小林

年齡:13

就讀學校:國中二年級 

背景:

    在經濟的衝擊下,林同學的父母雙雙遭到裁員的命運,家中經濟頓時陷入困難,父母親目前在打零工,由於平日不常在家,所以對於家中孩子採取放任性管教。在沒有可以打零工的時候,父親借酒澆愁,心情不好會打孩子出氣,母親因此受不了而跟丈夫離婚。 

小林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導致他的學業成績一落千丈,在家得不到溫暖,在學校又沒成就感,他開始在不良朋友的身邊打轉,尋求認同感,漸漸的開始變壞,學會用打架、勒索和混幫派這些不良的打工行為,來賺取生活費,也因為這樣,常常翹課,要不然就是上課打瞌睡,整天無精打采。小林已經變成學校訓導處的黑名單了,依然故我。 

老師的班級經營方式:

一、以「同理心」建立彼此的關係:

小林在每個老師的眼中幾乎都成為頭痛人物,小林的每個不良行為,都有背後的因素,其實老師們都已經了解,如果還是披頭就罵,雙方不可能存在良好的關係,甚至小林視老師為眼中釘,久而久之,類化到每一位老師,這樣的結果,學校對於小林已經沒意義了。

這樣的孩子,我們都會憐惜他,跟他說聲「老師知道你昨天打工很晚,一定很累了」來代替怒罵,小林會覺得老師了解他,值得更進一步和老師說心事。小林屢次不寫,可見他擺明準備接受處罰,老實如果真正處罰他,正中他下懷,老師可以和他溝通「是不是課程趕不上?」還是「作業太多了?你忙著打工沒時間寫?」儘管老師知道小林打工的性質是不良場所,但目前我們只就事論事,就單單以他目前的行為來論事,尚且不管打工的內容性質。能和學生保持好的關係,就能避免學生的行為每下愈況,在小林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老師就是他依靠的對象。

二、找回學生對自己的正向認同感:

趕不上課業進度和同儕的疏離是使小林對班級沒有向心力的主因,既然課業是小林目前無法進步的一項能力,老師可以尋找適合小林可以發揮的才能,千萬不要對小林其他行為產生刻板印象,否定了小林其他的優點,例如:運動長才、整潔打掃,或是照顧弟妹等,其實目的就是要找回小林對班級放棄的心,進而再加強課業上的進步。如果小林在各方面的進展,都呈現在同學眼前,小林可以逐漸擺脫校外不良份子的認同感,把重心重新擺在班級上和學校裡。讓小林有了歸屬感,也得到同儕之間的認同,老師可以提及小林的經濟狀況,讓班上同學或是全校師生一起來募捐,幫助小林度過難關。

三、教導小林自律,並受到積極的接納:

在小林表現的不良行為,像遲到,就該處罰,一切按照常規執行,讓學生知道做了哪些事會帶來酬償或是招致不愉快的結果。讓小林知道他有權利面對自己得選擇,唯有選擇自律,能享受愉快的結果,讓別人接納自己,轉而讓自己肯定自己。在學校,小林能對自己行為負責,在校外,小林也能自律,學會不管在何時何地做哪一件事,都先捫心自問「對?或不對?」這就是自我管理的成功了。

四、必要時實施果斷處理法:

學生具有聰慧的觀人技術,依照老師性格來選擇聽話。小林的嚴重行為經影響到班上時,老師要明確指示小林的行為是老師不希望出現的,以簡短話語要求他馬上停止,在這一段期間,避免和學生發生衝突。下課後,面對面傳達對小林的關心,並要求小林下次的行為。為了避免有後遺症,在果斷後,要讓小林知道老師是真心關心他的,這樣雙方關係才不會變質。執行這種方法是因為全班那麼多學生,有時為了上課效率,總不能每次為了小林的行為就浪費上課時間,果斷是處理事情的最快速度。

五、使用行為改變技術:

如果小林在課堂上不小心又睡著了,為了上課的連續性,老師可以選擇「忽略」,在小林醒來上課的那一瞬間,馬上給予增強。在小林的生活環境中,家庭無法帶給他任何積極正面的獎勵,外面的兄弟給的都是不三不四的增強,這反而讓小林有不良的影響,以為在外面的行為才有值得讓人讚賞的機會,變本加厲去為所欲為。所以在班級上,老師要抓住機會,無論個人增強或是團體增強,選擇適合小林年齡的增強系統,像這種年齡,會視老師公開獎勵為噁心或丟臉,不如用肢體動作肯定學生的好行為。

六、消除標籤:

「問題學生」這標籤是小林進步的絆腳石,在家庭經濟的困頓下,小林對他未來的升學夢想,早就不復存在,再加上這一類的標籤,小林已經自暴自棄,對未來渺茫,學校行政單位要關心這一類的學生,標籤對學生一生都是很大的包袱,所以學校方面可以利用義工服務或是勞動服務來消除之前記的過。讓小林覺得有更新的機會,知道肯改過,人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重來;相同的,只要下定決心離開外面的幫派,「問題學生」的標籤就會消失了。

七、尋求輔導方面的協助:

家庭方面的問題,導師可能愛莫能助,但是小林的可塑性很強,可以大好,當然也可能大壞,小林會有不良行為的產生,跟小林心理有大的關係,輔導室有專業的輔導系統,也有和社會福利有連結,如果能藉由社會福利改善小林的家庭狀況,或許小林的這些行為都能改善。藉著專業輔導,小林能對自身的情況有認同,不再走偏激路線,這種「治本」的策略,會比老師口頭上的禁止效果的「治標」策略,有效很多。孤軍奮鬥不如結合團隊模式,更適合小林。

 

對導師與任課老師的建議

1. 教師要注意面臨父母親失業窘境的學生其心理狀況,有機會要教育班上其他同學,不要對這些有困難的同學惡作劇,嘲笑其家庭的經濟況狀,以免再造成他更大的心理創傷。同時,也要告知班上學生,父母親平常是非常辛苦地在賺錢養家,身上肩負著一家大小的生計,所以壓力一定非常大,請學生在平時要多體諒父母親的辛勞,多幫父母分擔家事,在課業上多下點功夫,不要讓父母親操心。

2. 教師在幫面臨父母親失業窘境的學生申請獎助金的時候,一定要事先和學生討論過,千萬不要自做主張就幫學生申請,因為也許學生會認為老師教室認為自己家裡窮,瞧不起自己,才會幫自己申請這些補助。老師或許會認為這義自己的一番心意,希望自己的學生在經濟上能夠減輕一些負擔,但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歧視。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與學生之間的不良溝通,而讓美意變質成惡意啊!

3. 可以多和其他單位多合作,像是除了上述所提到可以聯合輔導處一同處理面臨家長失業的學生其心理狀況,老師也可以和訓導處、教務處、甚至社會福利機構等單位共同協助這些家中有經濟問題的學生。例如,學生在面臨經家有經濟困難時,也許會因為過度擔心,而無心於功課,以致於成績一落千丈,這時學校教務處也許可以指派某些教師輪留在課後為這些學生做免費的輔導。而訓導處可以多注意這些學生的操性,預防這些學生因為在生活上不如意,轉而參與不良幫派或藉由藥物來逃避一切煩惱,在這些學生有天真的誤入歧途時,適時地拉他們一把,讓他們還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千萬不要因為家庭問題而間接引法了「一失足城千古恨」的社會憾事。

 

結論

   在上述的討論之後,可見失業所帶來的教育問題,其嚴重性與日俱增,我們不單單只是要做好班級經營,政府更應該正視失業所引發的社會問題,積極的採取行動來解決問題。要有效的降低失業人口、增加就業的機會、提升經濟情況。面對這一波波濤洶湧的失業潮,千萬學子面臨著嚴酷的衝擊:無錢繼續學業、畢業如何就業。如何協助學生度過難關,都是學生自己、學生家長、學校、老師、企業和政府都必須同心協力共同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