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很多事情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種。教材的多元化與教育理念的進步,也促使教師的教學不再侷限於過去的講述法而已,教師們試著以更活潑更能激發學生思考的方式,來讓學生能在輕鬆中更有效率地來學習。運用分組學習便是其中的一種可行方式。分組學習討論的方式有其利弊,優點是在同一小組中、學生個人感受到的壓力較少可以較自在的發言、藉由小組討論方式來刺激彼此共同思考,也能讓小組成員聽聽別人想法、觀點。缺點是小組成員間的協調可能不是很好,可能會出現有人好表現、有人沉默的現象以致無法達到預期的果。因此若要引導學生在溝通與討論的活動中思考與學習,教師必須學習如何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營造教室溝通的氣氛。
《影響小組成員如何互動與討論的因素》
影響小組成員如何互動與討論的有關因素包括1.小組成員的個性2.小組成員對討論的觀念3.小組成員所扮演的角色4.小組成員的社會關係。試舉例說明如下:
(1).小組各個成員的個性
小組中各個成員的個性會影響他如何參與小組的溝通活動,也會影響整組溝通活動的進行,並且會影響成員知識建構的可能性。
1.
有的人個性爽直,有話會直說,促使溝通雙方就溝通的癥結處,直接協商。如小華常有其對事物的特殊想法,常會提出來讓組員有思考接納多種不同想法的機會。而個性內向的小英就常把發言的機會讓給別人,因此沒有啟發小組成員相互溝通思考的貢獻,也沒有因參與討論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2.
有的人經常會獨佔話面,自己說錯也不肯承認,別人質疑他還會惱羞成怒、反唇相譏,或是恥笑反應較差的組員。
3.
有的人則愛與別人唱反調,當別的小組成員在討論時,他還在說題外話或嬉鬧,干擾活動的進行。
(2).小組成員對討論的觀念
小組成員對討論的觀念,不僅會影響他們如何進行討論活動,也會影響他們知識建構。
1.
有的小組成員認為討論就是要理解對方的意思,他們傾聽對方的意見,並且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以確認自己已經理解對方的意思。
2.
有的成員認為討論就是一個組員說出代表性作法就可以了,不需要每個組員都說;有的人認為用自己的想法來理解對方的意思就好了,不一定要聽對方說。
3.
有的成員只把討論的活動看成是回答老師的特定問題,根本沒有參與討論。
4.
有的成員則把討論的活動看成是輪流說話,或問問題,沒有專心傾聽,溝通彼此的想法,往往在各說各話話結束言談,徒有溝通的形式,沒有激發思考的實質。
(3).小組成員所扮演的角色
小組成員依個人的特色,對討論的觀念,對討論課題的認知,還組員之間的關係,在小組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參與討論活動。
1.
主控者
具有社會地位或較強勢的組員會主導溝通活動,擔任主控者的角色,他們會決定什麼時候開始或結束談話,誰先說話,說什麼話;也會在組員發表想法後,摘要或重述對方的意思,然後請下一位發言,儼然是一副老師的模樣。
2.
跟隨者或參與者
溝通討論的進行需要有跟隨者、參與者和傾聽者才會有對談,討論的活動才能展開;如果組員拒絕參與,就會阻礙整組溝通的進行。當主控者起始討論後,要有組員接受主控者的邀請,參與彼此的溝通,其他的組員也要願意跟隨小組所進行討論流程,傾聽對方的想法,並針對彼此之間的差異進行討論,讓成員有多元的想法與深入思考的機會。
3.
提問者
溝通和討論的進行不但需要組員的傾聽,還要組員對所談提出問題,才能達到彼此溝通理解對方的意思,也才能對議題有加深或加廣的思考與討論。
4.
監控者
在小組討論中的進行中,監控者的責任就是要確認溝通能順利進行,包括確認溝通雙方是否理解,提醒組員拉回主題、針對問題回答,或是邀請組員扮演組內討論所需要的角色,提升溝通和討論的品質。
5.
仲裁者
小組討論的歷程中,若是遇到組員無法參與,思考瓶頸,或各執己見的時候,需要一位仲裁者決定該誰發言,或是暫時擱置某個話題。仲裁者通常是組內的大哥大,組員都信服和接受他的決定。
(4).成員的社會關係
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小組討論的進行。成員之間的關係包括對手的關係、敵手的關係和同黨的關係等等。造成這些複雜的社會關係的因素包括組員的個性、對討論的觀念、還有對社會地位的需求。
1.
對手的關係
對手的關係是指小組成員之間有勢均力敵的對手,他們通常可以相互理解、溝通、還有激發思考,產生對談,使知識的創發過程成為可能。
2.
敵手的關係
敵手的關係是指小組成員間由於競爭、好強的心理作用,視對方為競爭的對象,雙方常會因小事而較量,意氣用事,影響小組溝通、討論、思辯與合作的可能。
3.
同黨關係
同黨的關係是小組成員相互依附、支持的關係、在小組團體中,有些主控性比較強的學生想一意孤行是行不通,因此他們會拉攏較為其他成員所接受的一員,以達到主控組內活動的目的。
《老師如何運用小組成員互動培養溝通的知能》
我們可以就小組成員的特色,小組成員所扮演的角色、還有成員之間的社會關係三方面的互動,來談老師如何善用社會運作的優點,而避免它可能產生的缺點,好經營小組溝通的進行,提升小組對議題討論的實質。
一.小組組成份子選擇
1.
老師可以安排個性內向又不善發言的,和個性直爽又能扮演提問者的成員在同一組,如此提問者就可以引發不善發言的人將想法說出來。
2.
老師在選擇小組成員時,最好不要安排兩位個性強人在同一組,因為他們常常會互爭主控權、或因爭執而沒有進行討論;同理也不要將兩位個性頑劣的人編在同一組,否則會因為嬉鬧而干擾活動的進行。
3.
老師在選擇適合的組員要考慮成員的實力要相當。假如小組內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對談很難產生。
4.
小組成員必須要在不同的時機扮演合適角色,才能使溝通討論能順利進行。一個運作成功的小組,必須有引發討論的起始者、主控者、參與者、支持者、提問者、監控者、協助者和協調者等等,老師在選擇小組成員時,必須理解學生可以扮演那些角色,儘量安排同一組內的成員都有這些角色。
二.訓練組員的討論能力
雖然老師可以儘量安排小組成員最佳搭配,但是有時候會有實施的困難,因應的辦法之一,就是訓練小組成員的討論能力,讓小組成員即使是不合適的搭配,也能成為最佳拍檔,以使溝通思考活動進行。
1.
首先訓練學生的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學會用可以讓別人聽得懂的話將自己想法說出來。
2.
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傾聽和理解對方想法的習慣。老師可以在全班性的討論情境中,示範他很有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言談,即使是對一位一時無法說清楚學生也要耐心等待。
3.
為了達到溝通理解的目的,學生還要能彼此確認是否理解對方的意思,如此才能就雙方想法深入討論。
4.
為了加廣討論的內容,學生除了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想法之外,還要知道自己和其他組員想法的差異。
三.訓練成員扮演各種角色
雖然老師可以儘量安排不同的角色在同一組,但是在實務上有時是不可能的,解決之道就是訓練組員扮演各種角色化解因社會關係而產生的壓力,好讓溝通活動能順利進行。老師不能任憑小組成員自行擔任所喜好或習慣的角色而已,他需要培養組員扮演不同角色的能力,還有引導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適時的在合適的情境中承擔不同角色的責任。
5.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推動小組討論所需的角色有那些,還有各個角色擔任什麼責任。
6.
老師可以在不同全班性討論的情境中示範每個成員在什麼時機扮演什麼角色,然後要求學生模仿。
7.
當老師在小組間巡視時如果組員沒有適時的扮演某個角色就可以示範如何擔任該角色。
8.
學生在小組情境中演練時,老師要給學生回饋,讓他們知道那裡做得好,那裡還需要加強,怎麼修改。
四.培養組員基本的討論觀念
小組成員對討論的觀念影響他們怎麼參與討論,老師要仔細的選擇合適的話語,傳達溝通和討論的精義,培養學生正確的討論觀念。藉著溝通彼此的想法來激發組員們思考討論的內容,並且對該知識領域有加深加廣的助益。以達到討論的目的。
《結論》
從前面種種的論述中,我們可以了解運用小組成員的互動來培養學生溝通的技能是一種可以達成的方式。不過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對班上的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質、行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行,否則有些學生被教師強迫擔任某一種角色時,會出現抗拒的行為,甚至會討厭上課,那就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情況了。此外教師對學生的演練給予回饋時,對於學生表現較差的部份不要給予負向的評價,如你真的很笨或你太差勁等字眼,要使用較中性且不帶有強烈評價的字眼,如你提問的技巧很不錯但是如果在語句的使用上能更簡短的話那就更好了之類的語詞。如此學生不僅會對自己的表現較有信心,且比較會採納老師所給的回饋,以求進步。如果老師在使用上述所說的方式時能注意這些事項,那麼營造小組討論溝通的氣氛及提升溝通品質的期待是可以被預期的。
《參考書目》
1.鄭玉疊、郭慶發(民83) 《做個稱職教師》。台北:心理出版。
2.林月娥(民87) 《班級經營有一套》。台北:聯經。
3.游麗卿(民88) 《班級經營》。4卷,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