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學生做自己的主人-「自我控制法的應用」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地理系90級鄭靜怡、葉佳蕙、施淑琪

 

一、意義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一種行為管理的方法,一個人藉此方法可以改變或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達到某個特定目標。

二、自我控制的步驟

步驟一:自我觀察

一般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種種行為表現的程度。習慣性行為,會變得自動自發。如果有機會仔細觀察自己的行為,行為經常會有所改變。自我觀察即是系統化觀察自己的行為。這些觀察不單單只是注意自己此時此刻正在做什麼,而還得針對某一特定行為,進行持續觀察並且記錄出現的次數。如果密切掌握自己的行為,行為是會有所改善的。

如:有位老師對班上學生不以舉手而用叫喊的方式發問或回答問題,深以為苦。學生或許知道自己在叫喊,但是並不知道他干擾別人的程度,以及為何必須中止這種行為。老師可以設計一張表,讓他們記錄每一次衝口喊叫的行為。學生可以劃記來看看行為出現的頻次。單單觀察喊叫的頻次,可以減少這種行為出現的次數。觀察提供了回饋,促使個人運用自我增強及自我懲罰等其他自我控制技術,來控制他的行為。

步驟二:自我增強

許多行為改變技劃有賴於外在的增強,例如:同事、父母、老師,或友伴等的激勵。然而,當事人可以提供結果給自己,來增進或運用技巧協助減少行為頻次。自我增強的實施方法很多,如何選擇,取決於當事人想要採取哪種形式的增強。而採用的方式,亦可依不同的情況作不同的考慮。因此,當事人在運用自我增強技術時,須對自己哪些行為要增強?何時增強?該給自己多少份量的增強?作適當的選擇。自我增強方式的選擇,係取決於當事人的年齡、能力、及問題的特性。

如:在班級情境中,以自我增強施行在學生身上,通常要仰賴老師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設定所要增強的目標行為以及增強的份量,假使學生自己決定,他們可能對自己的要求過於寬鬆,並且未有良好行為就獎賞自己。

步驟三:自我懲罰

自我懲罰是指當事人在表現某一特定行為之後,自己對它付出所厭惡的後果。如同自我增強一樣,自我懲罰也需要當事人觀察其目標行為的表現,而後對這一結果給予懲罰。行為的觀察提供了何時應予以懲罰的訊息。

自我懲罰在行為改變技術過程中很少被單獨使用,理由很多。一般的看法是,使用基於懲罰的方案並不可取。懲罰方案也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如哭鬧、侵犯性行為等。而且,懲罰方案並未教導當事人什麼才是適當的行為。到後來,當事人通常都會發現,懲罰方案不像以正向增強為主的方案那麼好用。

自我懲罰通常是含括在自我增強的計劃裡。為期望行為而給予的正向增強,若輔以不良行為處罰方案,效果常會增加。如:老師在學期一開始,即要求學生就家庭作業實施自我計分,另外,如上課遲到、打架、喧鬧等行為發生,就要學生自己扣掉已得的分數,學生不可能像給自己增強那樣熱衷於自己懲罰的後果。

運用自我懲罰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求當事人自我觀察,以取得所要改變的行為資料。選擇當事人嫌惡的後果,當出現不良行為時,當事人能夠且願意自己執行這種懲罰。明確分辨那些行為是要予以懲罰,那些是要獎勵的。同時運用自我懲罰與自我增強的方法,來確保行為的發展。

步驟四:替代反應訓練

訓練當事人做出可防礙或取代他正試著控制的另一種反應行為。其目的是以另一種反應來替代,或改變反應的方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經常運用替代反應的方來控制自己行為。例如我們會緊抿著嘴來抑制自己,以避免在某一特殊場合中發出不當的笑聲;或是閉緊雙眼來避開令人緊張刺激的情境。這些例子,即是自己以另一種反應來控制原有反應的行為。

就自我控制技術來說,替代反應訓練是以另一種反應替代一種不希望出現之行為的特殊訓練。每一個人都能運用這種技術於日常生活中,以防礙或替代不希望有的行為反應。最普遍的替代反應訓練是運用在焦慮的控制上。當事人以替代反應訓練來抑阻焦慮反應,最典型的方式是訓練當事人做深度的放鬆後,有些人確能改善緊張或使肌肉鬆弛。當事人為放鬆自己,或許可以做一些有益於放鬆的事,如想一些令人高興的事,通常會有效果的。

如:老師發現小丁已經國二了,卻還有吸大拇指的習慣。於是老師建議他,每當想吸大拇指時,就儘量嘗試去做別的事,來打消這種念頭。老師和小丁一起決定讓小丁隨身攜帶一些糖果或口香糖,當他想將手放到嘴裡時,可以用吃糖果或口香糖來取代,幾個星期後,很明顯的小丁成功地減少吸大拇指的次數。

步驟五:刺激控制

我們的行為常受到各種情境、人、及環境中其他事件或刺激的影響。例如一個人在家和在學校裡所表現出來行為,就是不一樣的。由於每個人的學習經驗多少有些不同,因此,其行為往往因某些情境因素而受影響。能了解哪些刺激會影響行為的人,就可以掌握所處的環境,以使期望行為盡可能出現。

假如在某一情境中,某適當行為能夠表現出來,就讓當事人在那個情境中開始作同樣地反應行為。一定不要有令人分心的刺激引導當事人在那個情境中作出不良的行為反應。刺激控制為辨識個人行為的情境,而後予以變更或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環境,使預期的行為更有可能發生。

如:老師發現小李最近的成績一落千丈,於是,下課後找小李談談。原來小李有一群朋友最近開始在一間舊倉庫後面遊蕩,閒來無事就來個飲酒盛會,小李原不喜歡喝酒,但他很難說「不」,事實上是不可能去拒絕。於是,老師給小李一個建議,要小李和那些朋友離開這間舊倉庫,到別處去打發時間,從事溜冰、打保齡球、或帶朋友到家裡聽錄音帶等其他活動,這樣他們就不會老是躲在倉庫裡飲酒作樂。過了幾週後,老師仍然支持小李努力控制其生活環境,他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了。

步驟六:自我指導訓練

自我指導為由當事人自己提出建議或評論以控制自己行為。例如人們在做錯一件事後,常會自我譴責、發誓不再犯錯或罵自己三字經;而在做了件漂亮的事後,又會以許多正向的字眼,諸如「我真棒」、「太好了」等字眼來告慰自己。人們經常在做某些事之前,先給自己一些指示或演練,如當一個人要去應徵新工作,在會見未來的老闆之前,他可能先私下提醒自己舉止應當如何,這些話有助於適當行為的出現。

如:學生做功課或做事情常易衝動而錯誤連連,這時候,自我訓練可以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做起事來更細心。學生在做一件事時,可以教他們問自己一些有助於正確完成工作的問題。在教室裡,可以訓練學生問自己一些問題(如:老師要求我做的事情是什麼?)於是學生學會了謹慎地介定工作以回答問題(如:我要一字不漏的把黑板上的字抄下來)。然後,在做功課時,小朋友可以藉著自問自答的方式來檢察這項工作是否做得夠好(如:我做得怎麼樣了,是否符合老師的要求呢?)

運用自我指導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求當事人自我觀察,以取得某項行為發生的資料。簡單地列下一些當事人可以告訴自己的事情,以幫助預期行為的出現。把自我評語加入自言自語中,當一個人做對一件事時,他會對自己誇讚一番;相反地,當做錯事時,會對自己有負面的回饋。因此,自我指導訓練可以把自我增強和自我懲罰的好處合併起來而發展出適當的行為。

三、行為的檢測

為有效評估自我控制過程的效果,對行為做審慎的檢測有其必要。檢測的工作包括:明確界定所要改變的行為,測量行為發生頻次等。各種觀察和計量行為的方法,都可派上用場。計量行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簡單記錄或計次。評量結果以圖表表示,一般人很快就可了解某一行為的改變,或自我控制實施的成效。

四、結語

在班級經營裡,與其大聲責罵或想盡辦法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不如幫助學生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學生藉著自我的觀察了解自己的行為表現,再藉由自我的增強和懲罰發展出適當的行為。學生能夠自我控制,才是治本的良方。我們覺得老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情境中,適當地導入自我控制的方法,如:交代功課或者處理問題行為、或是協助學生解決困難.等情況下,讓學生漸漸地學會自我的控制,將學生的不良行為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自我成長,學生能夠自律,班級經營也就得心應手囉!

五、參考書目

1.許慧玲(1988),教室管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2.蔡崇建(1990),管教孩子的16高招,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3.周麗玉(1993),春風化雨-國民中學導師手冊,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4.蘇清守(1993),時雨春風-高級中學導師手冊,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5.Rudolf Dreikurs著、鍾思嘉譯(1993),孩子的挑戰,台北市,桂冠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