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不性由你---- 老師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學生?


 撰稿者  洪麗喬 許婷妮 陳佳君

 

前言

就目前在國中的導師或任課老師多多少少都會因為學生「性」的問題感到困擾,例如在課堂上遇到學生開黃色笑話、使用隱涉性方面的雙關語、或是在每次的書包安全檢查中看到一些情色書刊、或是有學生因為未婚懷孕而輟學等情形。身為一個教師,受制保守文化傳統的影響,總認為「性」是禁忌話題,不設法解決當下與性有關的問題,恐怕學生會一直拿相關問題挑釁,談了又唯恐不想聽的同學向家長說老師的不是;想當然,在課堂老師上能避重就輕最好,免得惹得一身壞名譽!然而,這樣逃避心態下的作法使我們不得不去深思目前學校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妥當嗎?什麼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重要的是當老師在課堂上一遇到這樣的情境該如何回應最合適?

有件事情是我們將來將為人師所需注意的,即是國中生正處於青春發動期或青春前期,伴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學生對兩性問題感到好奇是無可避免的,青春期所養成的性知識、態度和行為,對於其往後一生的兩性關係影響深遠!於是,避重就輕的政策不再妥當,性教育是必要的;老師必須知道:性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也是一種愛的教育,透過適當的教學方式或是教育態度,使個人對兩性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有正確的認識等等,都是老師不可忽略的;現在國一的健康教育有專門的章節討論兩性問題,各個中學也幾乎都有教育部所委託錄製的性教育課程,以求給學生最正當的兩性相互尊重的態度,然而在影音教學之外,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一樣會碰到學生對「性」問題的迷惑或是不當的引喻之時,老師該如何化解為妙?以下就國中課堂常見的三個問題來討論:同性戀開黃腔以及情色書刊

 

 

壹、同性戀

一、

(一)要確定學生是否為同性戀,身為老師當然要知道同性戀的界定範圍,以下就國內學者李郁文、邱美華所整理的國內外學者的說法介紹之:

(1)    美國性學大師金賽博士(Dr. K. M. Kinsey)1948年提出他的性學報告,將人的性行為取向由「完全異性戀」(0)到「完全同性戀」(6)循序漸進區分為以下七個等級:(邱智藻,民87PP. 76~77)

   

等級

內容

0

完全異性戀,無任何同性戀成分

1

大部分異性戀,只有偶發性的同性戀

2

大部分異性戀,略多於偶發性的的同性戀

3

異性戀與同性戀傾向約相等

4

大部分同性戀,多於偶爾的異性戀

5

大部分同性戀,只有偶爾異性戀

6

完全同性戀

 

        以上就七個等級,再將人的性行為取向歸納為以下的四種類型:

  1. 完全異性戀取向(0):個體在生、心理及情感上都只有渴望異性的慰藉,且期待與異姓建立親密關係。
  2. 屬異姓戀取向但有偶發性同性戀行為(12):此類型的人偶爾會因為某些外在因素而出現同性戀行為,其同性戀關係隨著交易結束而終止、長期與異姓隔離又極需性滿足的情況下與同性戀發生性行為。
  3. 屬同性戀傾向但對異姓未全然排斥的雙性戀(345):個體對兩種性別的人都能有性反應,個體可能過著異性戀者的婚姻生活,甚至生兒育女,但對同性常有性衝動的情形出現,此時,在情感及性慾上是極需同性才能滿足。
  4. 完全同性戀(6):個體在生、心理及情感上都只渴望同性的慰藉,且期待與同性建立親密關係。

 

(二)國外學者Gadpaille (1989)認為判斷是否為同性戀者有下列四個指標:(彭懷真,民84)

  1. 有一種無法抑制、想要與同性親密行為的想法,包括親吻、愛撫、自慰、口交、肛交等。
  2. 情感與慾望的對象僅限同性,對異姓不感興趣。
  3. 渴望與同性的互動,包括文字、書信、談話,並為之神魂顛倒。
  4. 經常會感到孤獨、較強的抑鬱,部分尚會有罪惡感、羞恥感。

(三)Martin & Lyon(1972) 則認為:「同性戀是只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感情及社交上的興趣主義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即使這樣的興趣並未由外顯行為中表現出來」(引自賈紅鶯,民85p10)

(四)根據臺北市立陽明醫院精神科周勵志主任所發表的「正視同性戀」一文(原刊載於台灣醫屆第三十六卷第十一期5158頁)所言,學理上說來,同性戀並不單是同性別的人彼此間的性接觸而已,還要包括兩個 重要因素,即發生同性戀行為的情境、場合與當事人的感受與情緒。也就是說,同性戀這個觀念可指涉:一、性行為模式;二、情緒上的認定(affiliation);三、對自我 (self)的確定。因此,MartinLyon1972年就提出一個包括前面這些層面的較完整定義:「同性戀是指一個無論在性愛、心理、感情及社交上的與趣主要對象均為同 性別的人,即使這樣的興趣並未由外顯行為中表露表來。」

 

二、同性戀形成的原因(李郁文、邱美華,民90PP.126~127)

        同性戀真正形成的原因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不過可就一般說法歸納為以下兩大因素:

 (1)先天因素:先天因素是只當事人本身因先天受生物、生理、遺傳、基因、荷爾蒙等因素影響所致,國內學者周勵志(82)指出:部分同性戀的成因乃係生物學的前置因素(predisposition)影響而形成。國內學者賈紅鶯(85)亦整合相關文獻指出在先天因素方面主要受下列因素影響:(pp.11~12)

1.      遺傳因素

根據Kallmann1952年對85對同性戀者的巒生兄弟或姊妹的研究,發現40對的同卵雙胞胎有37(92%)對同性戀傾向一致;45對異卵雙胞胎中只有19對一致(42%),惟此項結果可能受到統計的因素造成一致性的數據偏高,而持保留的態度。

2.      荷爾蒙異常:目前研究指出同性戀荷爾蒙異常的情況包括次生殖腺體異常、成熟個體所具性荷爾蒙比例的異常、出生前或生產前後的荷爾蒙的效應異常(陳浩譯,1994)1971Loraine與其同事發現在男同性戀的尿中睪丸素酮(testosterone)比一般男性低,而女性同性戀者則高於一般女性,惟此結果容易受酗酒、糖尿病等因素混淆(林麗雲,民80)。此外,縱使能夠肯定兩性同性戀具有與基因性別相對的荷爾蒙異常狀況,但是因為荷爾蒙的作用會受環境因素或是先天因素多則又是不同的學者研究的爭論,我們所能知道的是腺體分泌與腦下垂體的異常可能與先天同性戀有密切的關係!

(2)    後天因素

後天因素是指當事人本身因為後天的家庭背景,社會文化,同儕影響、學習經驗、成長經驗或是個人心理等因素所造成。

          國內學者胡興海(90)指出:後天因素中包括家庭暴力、個性內向、生長環境的影響及一時的好奇等。

     林麗雲(80)引精神科醫師的說法認為同性戀行為乃是一種學習的結果:經由個人性行為的刺激接觸而獲得興奮與滿足。

     賈紅鶯(85)Beiber(1962)的論點,提出「家庭動力是同性戀主因」的說法,認為同性戀是早期家庭經驗的結果;男同性戀的成因緣於過度依賴母親,缺乏對母親的認同。此外對女同性戀的成因,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可能來自對異性情緒受創的經驗,或「陰莖嫉妒」的傾向,或對男性傾慕想取而代之的傾向。特別在佛洛依德所謂的同性戀期,四至六歲及由青少年進入成年期的階段,一但性別認同遭遇困難,可能澡成同性戀傾向。(p12)

 

三、對同性戀學生該怎麼輔導(李郁文、邱美華,民90pp.130~131)

        以下就這兩位學者所會整國內外學者的看法敘述之:

1.      輔導員或老師應要先去除內心「同性戀恐懼症」的障礙,主動地去接觸、了解及認識同性戀者或同性戀傾向的學生。

2.      輔導員或老師應該要先有這樣的認知:同性戀朋友們跟一般正常人是完全一樣的,他們需要被尊重、被接納、被了解,他們在諮商情境中所面臨的的問題與異性戀是雷同的;不要將他們看做事特殊的一群人,是怪物,不要對他們懷有戒慎恐懼之心!

3.      輔導同性戀的終極目標不是要改變或糾正當事人的同性戀行為或行為傾向,而是在幫助當事人辨識與確認自己的性別認同問題;所以,我們所要做的是協助學生一起回顧和探索,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個人在性別認同發展方面的特殊行為表現。

4.      輔導員應提昇自己自我覺察與自我反省能力,在輔導同性戀各案時,要能敏感地覺察出自己對同性戀者的態度和想法,因為身為輔導員或是老師不能將個人主觀的價值觀念投設在當事者身上。

5.      輔導員或老師應強化自己的自我教育,多多認識與了解同志圈內的文化內容、生活型態、價值觀念及他們所關心的議題上。

6.      輔導員和老師應能以更開放、同理、尊重的態度來協助青少年朋友太所在青少年成長期間有關心理、生理的發展過程現象,有關同性戀的性別認同發展過程等方面充分而正確的知識,以避免個人因資訊的不足、經驗的缺乏、好奇、幻想或資訊的誤導而導致對性別認同、性別喜好、性傾向方面的誤解。

7.      幫助成長中的青少年朋友去除他們對「內在化懼同性戀症」(internalized homophobia)的害怕心理及因本身性傾向問題所引發的徬徨、焦慮不安,甚至自我厭惡等負面的情緒。

8.      幫助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朋友們能理解有關同性戀的「性別認同」部分,乃是一種漸進式的成長發展歷程,它並非成人期的一個突然覺醒,非一招一係即可形成或改變的,它需要用時間和耐心來確定自己的性別取向。

9.      如經輔導員或老師初步的晤談判斷,發現個案當事人是屬於「自我認同困難」方面的話,原則上可會同精神科醫師共同會診,提供更專業的協助;或者轉介至鄰近更專業的輔導機構尋求徹底的輔導,輔導員或老師只從旁協助探索的工作,不做決定性的判斷。

10.  建議並鼓勵有同性戀傾向的朋友們可以尋求外在有力的支持系統,如猜育同性戀組成或設群團體,上網蒐集相關的資訊、閱讀有關的文宣、報導或資料,或參與同性戀團體的活動等等,一方面可以協助其辨識與澄清自己的性傾向,二方面更可以感受到團體的歸屬感,不會有被孤立的感覺。

11.  至於同性戀者應否公開現身的問題,輔導員或老師則應協助審慎評估當事人的心理強度、生涯發展、人際網路以及重要他人的人際反應等綜合因素之後,在由當事人自己決定要或不要。

12.  輔導員或老師應協助當事人對性病、愛滋病,甚至自殺、死亡等課題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並懂得該如何採取適當及必要的防治、保護措施,以消弭當事人對這些疾病的疑慮和害怕。

 

 

貳、開黃腔

這是國中班級裡相當普遍的問題,總有一兩個通常是男生愛在全班面前、老師上課時開黃腔,鬧得全班哄堂大笑,這種學生的心態是可以被理解的,國中時期第二性徵漸趨明顯,對兩性關係及生理構造似懂非懂的國中生難免好奇,便喜歡在上做文章,以引起老師及同儕的注意,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老師忽略這種學生使他成為慣性或變本加厲以致影響課程進行及老師的威嚴,對於這種情形採取適當的措施便是刻不容緩的,因為如果產生了蔓延作用,後果是很可怕的。通常當這種學生開黃腔或將老師的話扭曲成具性暗示的語彙時,老師如果期待全班同學一起去忽略他是不太可能的,不具有蔓延作用已是萬幸,既然不能讓他覺得無趣而停止這種行為,老師就必須主動出擊,昭告全班正視這個問題,也就是說老師可以來一次機會教育。「性」本來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是動物最原始的本能、就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一味的避諱和學生談性只會讓他們更加好奇,讓這個原本自然的議題變得具有挑逗性,越不能去碰觸的就越想去碰,結果「性」就變成學生敢做卻不敢說的一件事,而他們的性教育的主要來源有時不實際,有時甚至是不正常的A片情節,相反的如果老師以坦然的心態和開放的態度給學生正確的性知識,學生自然也就不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兩性之事,當然在給予學生機會性教育之前老師必須先充實自己以備不時之需,例如:學生拿女生的月經開玩笑的話,老師可以順便教導學生女生的生理構造,甚至懷孕生小孩的歷程,現在有很多性教育的視聽媒體都製作得很具吸引性,老師也可以向健教老師洽詢,利用班會或自修時間讓全班一起看,並開放討論將學生心中的疑惑一次解決,如果覺得會招架不住或不夠專業,可以請健教老師一起來個座談會,利用一兩個鐘頭讓學生接收正確且專業的性知識,以後也就不會再搗亂了,這是值得的。

性教育的重要性有下述幾點:

(一)在性別角色上,應強調男女平等、中性角色,學習剛柔並濟:過去傳統性別角色,「強調男剛女柔、男主外女主內」,應該予以中和,亦即學習中性角色,共同承擔責任。

(二)在與異性交往上,學習如何約會:學習如何和異性相處、例如:如何表示好感、如何邀請對方、如何適宜地談話、如何拒絕,更重要的是在約會時如何保護自己。

(三)在婚姻生活中應有的正確觀念:在約會期間的異性交往,應有良性互動,之後做出理性的決定。一旦進入婚姻生活,學習如何調適夫妻關係。

但為了要讓那些開黃腔的同學得到警惕,知道自己影響老師的上課進度是不對的,老師也應該做出反制措施,就算是殺雞儆猴,總之老師的威嚴是極需要被維持的,或許可以那些開黃腔的同學下次上課時做一個有關他所開的黃腔的性教育報告,但避免出是非題給這種學生,說不一定他就很痞地說「不要」,那麼老師又該怎麼辦呢?也很難給自己找台階下,所以出選擇題吧!例如看他是要幫全班作勞動服務?還是做五分鐘性教育報告?這額外的功課是學生最不願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如此一來,全班都得到警惕以後這種情況也就不至於越演越烈。

參、傳閱黃色書刊

跟剛才不同的是,老師必須對那本書刊有所處理,如果是在下課時間發現學生有此行為,老師或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必須在全班面前提出這個問題,但切記不要指名道姓。就像開黃腔的案例一樣,老師可以來個機會性教育

另外一種情形是學生在課堂上傳閱,此時已經嚴重影響老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此外,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是需要被質疑的。此時老師所要做的就複雜多了,發現的當下必須立即沒收以免延遲教學進度,並請那個或那些同學下課來找老師,老師必須跟這些小孩溝通---溝通他們的心態、溝通他們的迷思,同時必須和學生達成協議(也就是說,可以有條件歸還,因為老師沒收學生書本並非最終目的)。所謂「達成協議」是學生給予老師承諾,老師也表示願意相信,學生覺得受到尊重,相對的自我控制也會增強,如果那個學生是累犯的話,那麼就必須和家長聯絡以了解他在家中的情形或生長背景,同時也和輔導老師合作予以協助與諮商,而上述開黃腔案例的處理方法針對這個案例一樣可行。

這個問題依然是屬於性教育的範疇,就如同剛才提過的,老師必須要以康、自然的心態去跟學生談性,千萬不要有所避諱,否則學生以不正常的管道接收性教育,後果將不堪設想,所帶來的性問題可能有下述:

(一)性觀念的偏差:從黃色書刊或A不正確的性片段,使青少年有不良且不正確的觀念。這些不正確的知識深深地影響青少年,例如婚前性行為又未做避孕措施,墮胎對於未成年女生所造成的身心上的傷害等等……後遺症事實上是不勝枚舉的

(二) 性騷擾:性騷擾的發生,有時來自於無知。尤其是口頭上的性騷擾,使得青少年對異性的身體感到好奇而產生捉弄的心態。例如:國中男生喜歡在班上開黃腔,甚至拿鏡子去窺視女生內褲或故意碰觸女生身體,這些過程,已經讓另一方感覺不舒服,便構成性騷擾,但有時不正常的性接收管道卻加強了這類的偏差行為。

(三) 性的次文化:例如:同居、婚前性行為;先上車但也不一定要補票的觀念。

(四) 性幻想:性幻想經由A片或黃色書刊的刺激,可能漸趨於不正常程度,例如:性幻想的內容、對象千奇百怪-人與物間的結合、人與獸之間的性交、強暴、被強暴、雜交……等,男女朋友交往階段或婚姻生活與另一半的相處也有可能因為這些千奇百怪的性幻想導致關係破裂,更糟的事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因為這些性幻想做出後悔莫及的犯罪行為。

 

 

四、 對國中生的影響

性是國中階段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由於性是國中階段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對國中生進行性教育。因為性教育能部分地紓解國中生的性行為問題。同時,經由研究,國中生顯然希望在學校接受性教育。並且接受了性教育的國中生,會對他們的性行為更負責任。國中生在青春發育期的身體變化,以兩種方式對其心理產生影響,即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直接作用─這是指身體變化直接影響了心理變化,也就是認為身體變化與心理發展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如,女性的月經周期對情緒產生的影響。

間接作用─身體變化對心理發展產生的影響透過其他因素傳遞。如,青春期間,本人和他人所持的態度和看法,由於社會文化對個體的成長已有一種傳統、習慣的看法。換句話說,青春期間,身體變化對這些變化的意義及重要性的解釋,取決於他人(父母或同伴)對此持有的態度和看法,同時也有賴於社會所持的看法。

國中生的性意識是由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變化,尤其是性器官的變化所引起的。這些變化使得國中生開始關心性,他們對生殖方面的知識發生了興趣,他們注意到兩性關係以及戀愛和婚姻問題,而且,他們對文學作品、醫學書籍以及影視中的有關性和愛情的描寫也產生了興趣。

性伴隨人的一生,但對它的意識卻主要產生於國中階段,國中生性意識的展最快、也最顯著。研究者認為,國中二年級是一個關鍵轉折期。此外,研究發現,儘管國中女生的身體比男生早熟,然而,性意識的發展上男生卻比女生快。

如前所述,國中生第二性徵的出現和性器官性功能的逐漸成熟激發了他們性意識的覺醒。此時,性驅力也有所提高,換言之,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性興奮和性緊張。為了應付升高的性驅力,國中生應該學習有關為社會所認同的行為,這對個人和社會均有好處。否則,不恰當的宣洩性驅力可能使國中生走上歧路。

此時,性教育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性教育是終生教育,由於不同發展階段各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此對於性方面剛開始成熟的國中生進行性教育,應有其獨特性。我們先看看國中生的性知識是從哪裡獲得的。研究者( H. Angelino& E. Mech, 1955) 證實,國中生關於性的知識主要來自同伴和書本。家長和學校課程在傳授性知識方面產生的作用很小。然而,從同伴獲報刊書籍處獲得的性知識中,很多可能是不準確或不安全的。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很多都不是針對正處於青春期國中生的,因此,可能導致國中生性知識方面的許多混亂。那麼,國中生自己願意從哪些管道獲得有關知識、獲得有關於性的哪些方面的知識了? 根據研究( M.Hunt,1970; L. Harris,1971)顯示,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進行性教育,他們想從學校的性教育課中獲得更多、更全面的性知識。他們認為,在學習性知識時,有機會與專業的老師接觸將有助於他們形成成熟的性觀念。此外,這些學生還認為,在教室的氣氛中討論性問題沒有與父母討論時那麼困窘。

有人擔心提供學生性教育會助長婚前性行為,研究發現( Y. Kim & Zelnik,1982),性教育課程與青少年是否發生婚前性行為並沒有關聯。因此,我們在考慮開設性教育課程時,就不用擔心它是否會給國中生帶來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國中階段作為性意識迅速覺醒和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進行性教育的關鍵期。因此,應該對國中生進行無偏見的、準確的、系統的性教育,這對於國中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1.《青春期的性教育》,Alex and Jane Comfort著,張慶安譯,台北:益群書店,民74年三版。

2. 《如何回答兒童的性問題》,Arlene Uslander & Caroline Weiss著,張子方譯,台北:允晨文化,民72年初版。

3. 《教師如何指導性教育》,小林博著,台北:小暢書房,1994初版。

4. 《國中生心理學》,林崇德編,台北:五南出版社,民84年初版。

5. 《如何與孩子談性》,游乾桂編,台北:三友圖書公司,民82初版二刷。

6. 《告訴他性是什麼》,晏涵文編,台北:張老師文化,民80初版。

7. 《校園裡的同志之愛:兩性關係輔導手冊》,邱智藻等人,輔英技術學院,民87

8. 《同性戀。載自晏函文等著,<<性教育>>》,彭懷真,北市:杏林文化出版,民84

9. (青少年同性戀傾向的認識與輔導),《諮商與輔導月刊》,賈紅鶯,126p.10,民85。

10. (男同性戀成長問題),《中華精神醫學》,周勵志、簡秉荃、李宜靜、張伯玉、張瑋容等,7(3), pp.50~61,民82

11. (正式同性戀),《台灣醫界》,周勵志,36(11), pp.51~58,民82

12. 《揭開同性戀的神秘面紗》,載自《中國人的同性戀》,林麗雲,北市:杏林文化出版,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