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經營教師專訪

主題:班級經營教師專訪

撰稿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國書 陳怡如 柯通陽 吳佩珊 吳佩璇 鄭毓君 鄭培芬

 

王心銘老師∼經歷小檔案

 

性別:女

現任:台中縣私立立人高中

          英文科教師 英文科總召集人

學歷:國立中山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學士

          外國語文學系碩士

年資:目前已在台中縣私立立人高中任教十年       

 

 

訪談內容

【接任新的班級時要如何認識學生?】

 

如果像是高一進來的新生,老師會用帶活動的方式來讓彼此互相認識。比如說像現在學校有班際的英文歌曲演唱比賽,那麼就可以藉由這個活動來讓認識學生,他們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和能力,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彼此熟識。除了學校的活動之外,在班上也可以帶一些活動來讓老師認識班上的同學。

 

 

【該如何維持良好的師生關係?】

 

老師從畢業以來,已經任教十年了,以老師她自己的經驗來講,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先跟學生講好遊戲規則,如果學生都能夠以這樣的規則來進行,那麼就可以跟同學和平相處,而且還要跟學生一開始的時候就要講清楚,第一次可以只用口頭上的警告,若再犯的話要怎麼樣的處理,比如說學生犯錯,那第一次就給她口頭上的警告,並且告訴他,如果你再犯的話就要加重處分或是記過,一般在高中裡面學生聽到記過都會比較收斂一點,畢竟這會關係到以後上大學或是畢業的問題,所以高中生多多少少都會聽進去,或比較有效。那麼在平常的時候,可以用約談的方式來關心學生,當然了,約談不一定都只是在學生有犯錯時才要約談,尤其是個別約談時,容易會給學生這樣的刻板印象。但是可以從約談中去讓學生體會說老師並不是只有在學生出問題時才來關心學生,從約談中可以瞭解學生的一些個性和個人的家庭背景,這樣一來,除了可以掌握學生的狀況外,也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有常常在關心學生,這樣也是一種維持師生良好關係的一種方式。

 

 

 

【從初次教學到現在,老師的教學態度或是方法有什麼樣的改變?】

 

 老師覺得她有改變,而且改變很多,因為她自已也有切身之痛的經驗,一開始剛進來教書的時候,不知道要怎麼樣跟學生建立起遊戲規則,所以都會被學生騎在頭上,因為新老師通常剛剛開始教書的時候,都會想要給學生一種容易親近的感覺,就是讓學生都覺得你是個好好老師,所以一開始都對學生很好,也不太敢發脾氣,怕會因為這樣,破壞了自己建立起來給學生的一個好老師印象,但這樣到後來就管不住學生,然後自己又氣的要命,所以在前一個問題中,老師就有提到,在管理一個新的班級時,就必須要先講好遊戲規則,在這個規則之內,都可以接受,但是也要講清楚如果犯錯的話,要接受怎麼樣的處罰,而在取得全班的共識之後,就可以一切按照規則來,用這樣的方式來管裡,班級會比較好帶。

再來,老師本身也說實話,以前都會比較喜歡用功而且比較守規矩的學生,而老師在一開始教書的時候,對於功課好學生當然會比較注意,也比較喜歡這樣的學生,相較之下,對於不愛唸書的學生當然會比較排斥;但是這幾年教下來,老師已經慢慢的在改變這種觀念,現在她也可以接受說不喜歡唸書的學生,畢竟學生也是有很多種,不能去要求每個學生都一定要達到老師想要的那種類型或是用功的程度,所以在老師可以輔導他們的能力之下,盡力幫助他們,若是一直強迫他們要用功到什麼程度,那可能也會讓學生產生反感,反而有不好的影響。

 

 

 

                         【當班上有突發狀況的時候,老師又有教學上的進度要進行時,該如何處理好突發的狀況?】

 

 如果說是單一個學生情緒的問題,老師會先帶到旁邊安慰一下,等到上課完後,再請他到辦公室來,深入地了解原因,若是老師自己在當下無法幫助學生處理問題的話,那她就會幫學生跟輔導室聯絡,安排時間作心理上的輔導,因為老師覺得專業的領域,還是要給專業的人處理;如果是整個班上的問題的話,老師覺得這個就必須要立刻處理,因為整個班級如果情緒上都無法得到立刻的控制,將會很難在帶下去或是繼續課程上的進度,在面對這種事的時候,必須先知道群眾、團體的力量是很恐怖的;比如說老師曾帶過的一個女生班,他們班裡面有一個女生因為上重修班裡面跟一個隔壁班的女生互相看不順眼,然後就回去自己的班上去煽動班上的人來跟隔壁班對抗,當然隔壁班的不甘示弱,就像是這種班與班之間的紛爭,很容易只是因為單純的個人因素而演變成兩個班之間的對抗,那這種情緒當導師的在知情後當然要立刻處理,老師當時處理的方式,是先找出煽動班上的那個學生,然後先處理那個帶頭的學生,不過那個學生因為是第一次犯這種錯誤,所以老師只請那位學生繳交悔過書,並且告誡她若是下次再犯這種錯,那麼將把上次和這次的處份一起算,用這樣的方式來警示學生錯誤的行為,至於其他跟著起鬨的同學,老師就不予處分,因為真正錯的並不是跟著起鬨的學生,而是帶頭的那個學生,所以就會再跟全班提醒怎麼樣作才是正確的觀念;可以看得出來,老師在處理班上群眾的情緒時,是先了解學生們的情緒如何被激起,然後在當下立刻處理。

 

【如何凝聚班上的向心力而不至為一盤散沙?】

 

通常,也是透過班級活動來使班上有團結一起的共識,不過班級裡面免不了有一些喜歡惹事或是帶頭起鬨的學生,或是感覺起來相當疏離班上的學生,老師的做法是,請那些學生或是其中常常帶頭的人來擔任班上的重要幹部,讓學生有責任心,這樣一來通常會比較安分一點,而且也有助於改善學生帶頭起鬨的習慣,而且通常這種帶頭的學生也歸屬於某一個小團體內,那也可以由這樣的方式來讓那些小團體內的成員可以為班上服務或是間接的幫助班上的團結,不過這樣的做法,雖然說作的好會很有成效,但是老師也承認這有很大的風險,所以說運用班級活動或是依靠學校的班際活動來使班上漸漸地建立起班級的觀念,會是比較沒有風險的做法。

 

 

 

             【老師在遇到情緒不好時,都是怎麼調適的?】

 

老師覺得非常的重要,老師覺得自己私人的情緒和必須和學校裡的工作分開。老師說若真的一早上課前自己的私人情緒不好的話,她也自己知道今天上課應該也不會講什麼笑話,上起課來就會比較嚴肅,所以在上課之前就要先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好,雖然無法在上課時講笑話給學生聽,但是也不能把私人的情緒帶到班上,若在上課的時候,有學生犯錯的話,老師還是要先忍住,不要當下處理,先提醒學生他已經犯錯了,然後先忍著把這堂課給上完,之後回到辦公室,等自己的情緒比較平靜後,確定自己可以理性的處理剛剛學生在課堂上所犯的錯,再請學生過來作處理,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學生的問題,會比當場在課堂上發火來的好。老師也表示,她覺得現在在學校上課,就像是一場表演一樣,把自己當作台上的演員,今天導演要演員作什麼演員都要配合,不然這場戲當然也就演不下去了,在課堂上,台下的學生就是觀眾,而上課的進度就像是導演,如果因為個人關係而使得戲演的不好,那就是演員的本分沒有做好了,所以老師覺得「如何在課堂上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要把私人的情緒帶到班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老師教書會不會有倦怠感?】

 

老師說倦怠感一定會有的,老師本身有十年的教學經驗,在她的經驗中,她覺得第五年的倦怠感最重,不論每個行業,做久了一定都會有倦怠感,老師也看過一些教師因為充滿了倦怠感而離職的也有,雖然說倦怠感是無可避免的,但是老師認為,只要是當了老師,做什麼事都要有「愛心」的成分在裡面,不論是在鼓勵學生或是在改正學生的行為,或是處罰學生,都要有為學生著想的愛心存在,不然像是處罰,很容易就變質成教師發洩情緒的管道,若是能以愛心來對待學生,學生也可以感受得到,老師是真的為了學生好,而這些處理方式都是出自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愛心,而學生能回饋老師的愛心,那麼教學上的這種倦怠感會相對的減少許多,因此,從老師的經驗看來,學生的回饋可以是老師用來消除倦怠感的利器。

 

 

 

【老師如何和任課老師建立起合作關係?】

 

這個問題對於班導師來說,相當的重要,因為導師和任課老師之間的協調相當的不好處理。談到合作,其實比較難去界定彼此的權限,比如說班級的秩序上來說好了,導師本來就應該對自己班上的秩序要有所負責,導師對於自己班上的秩序已經可以掌握之後,若換到任課老師上課時,班上的秩序讓任課老師來向導師抱怨時,老師就覺得這應該是任課老師本身的問題了,因為老師認為若任課老師都把影響上課學生全交給導師處理,或是一有問題就一直請導師來,這樣就會感覺任課老師都不想扮黑臉,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都交給導師來做,這樣就可能會給學生一種印象,就是任課老師都很和善,但對導師的印象就很差,會認為似乎導師一來就沒有好事一樣;所以,老師也不想去擔這種不討好的工作,因此在任課老師的課堂中,秩序就必須要由任課老師自己負責處理,導師課或是其他屬於導師管理的時間時,班上的秩序才是由導師全權負責。至於在教學上的合作,因為老師現在是帶高中的班級,所以在教學上的合作就比較少,至於國中部的部分,老師也有提到,其實連他們自己這些基層的教師,都還不太知道到底九年一貫到底要怎麼樣合作教學,所以說在教學上的合作,目前還是很少。

 

 

【老師在處理學生的事務時,是採公開處理還是私下處理?】

 

老師認為這兩種方式要分開來說,因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公開處理的,比如說最常看到的學生談戀愛的事,老師就覺得類似這種學生的私事,即使是在辦公室裡面,也不能把學生的私事很大聲的在裡面處理,學生的私事還是必須要給予尊重,這樣對於師生之間的關係會比較好,而且若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尊重學生的,這樣一來學生也比較容易把問題跟老師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而其實老師本身對於學生談戀愛的事情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但是由於是私立高中的關係,會給班導師施壓,所以基本上還是不很贊成,但若是學生遇到問題時,還是會先幫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會直接提報給校方學務處或是教官處理。至於可以公開處理的部分,就是類似像是有學生在課堂上觸犯了班級的常規或是老師與學生共同的默契的話,那麼老師她就會直接公開的在全班的面前處理,並且明確的指出學生的行為錯在哪裡,違反了哪一項常規,這樣的處理方式老師是認為可以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在管理班級時比較有效率。

 

 

 

     【老師會跟家長保持聯絡嗎?還是只有和問題學生的家長保持聯絡?】

 

其實跟家長的聯繫不是要在學生在學校犯錯時,才要跟家長聯絡,這樣一來只會給學生家長有不好的印象。因為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每次導師或是學校學務處打電話給家長就是學生在學校又犯了什麼錯,又要請家長出面或是親自來到學校處理,而學生到學校來,本來校方和導師就要負起教導課業和生活學生的責任,那現在校方處理不好,又要請家長來管,這樣家長覺得導師和校方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這樣一來,可能會使學生家長和學校的關係惡劣,像有很多家長到學校來找校方和導師理論的例子,就大多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老師她在帶一個班級的時候,除了要大致上對學生要有所了解之外,還要跟學生的家長常常保持聯絡,比如說若有學生在學校表現良好,那麼老師就會打通電話到學生家中跟家長表揚學生在學校的功勞或是良好的表現,或是像是學校裡面會有聯絡簿之類的本子,也可以透過這個本子告訴家長並稱讚學生在校的良好表現,這樣一來,常常跟家長保持聯絡,會讓家長比較放心,也會覺得導師是真的有在關心學生,不只是會在學生的行為上有問題時才聯絡,平時家長也可以透過導師來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現,這樣的方式對於導師和家長來說,都是值得使用的。

 

 

「教室裡的春天」應用與分析

從老師的談話中,我們可以得知「教室裡的春天」的確是由前人的經驗所累積下來的金玉良言;其所闡述的理論可做為我們教學時,經營班級的依據。由以下的分析,便可看出老師處理問題的方法與書中理論不謀而合之處。

 

團體動力型

之一

對於老師偏愛學生的問題,老師自己有注意到,就像團體動力型裡,雷德與華頓柏所提到的有幾股團體動力會在班級中造成困擾;其中一種就是「老師的小乖乖」,如果學生相信老師特別偏愛某人或某些小團體,那麼這種不滿的情緒很容易影響整個班級的同學,甚至蔓延到老師。老師在教書的過程中,有特別朝這一點來努力和改進,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之二

當面對教室裡有突發狀況時,班上一位女學生和隔壁班的女生因為互看不順眼,而煽動班上同學跟對方的班級對抗;此時老師首先便找出煽動班上的那位同學,對她作處分,而其他班上起鬨的同學,老師則不給予處分。老師的處理方式是先了解班上同學的情緒是如何被激起,在當下立刻處理;這種方式就是團體動力型內的診斷性思考,當事件發生時,老師便先對這個事件發生的潛在因素有第一預感,之後開始蒐集事實,認清這個衝突事件的動機和隱藏因素,然後再採取具體行動,並且對現實評估,只給予煽動同學的人加以處理,讓同學明白不合宜的行為會有哪些不良的後果。

 

之三

關於凝聚班上向心力,老師運用兩種方式,首先透過一些班上活動或學校的班際活動來培養同儕間的情感;再者,老師應用了團體動力型中教室的團體生活,先洞悉學生在班級中的角色以及眼觀四面型的團體焦點,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做到最大的參與,讓他們有責任感,帶動班上氣氛。

 

和諧溝通型

老師的責任提供一個對學習有幫助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便是班級氣氛。如何地和諧溝通,正是營造這個氣氛的重要關鍵。老師遇到了學生在課堂間發生錯誤的行為,她以引導代替矯正,提醒他們已經犯錯,等到自己覺得可以理性處理,才面對面與學生溝通。而且她自己本身也強調,最重要的是不要將自己的情緒帶到班級,影響班上氣氛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目標導向型

老師提到在管理一個新班級時,要先講好遊戲規則,在規則之內都可以接受,並且講清楚犯錯該接受的處罰,取得學生的共識之後,一切就按照規矩來做;這就是屬於目標導向型中,非常典型的班級教室常規。德瑞克斯的主要概念在於常規不是處罰,而是要教導學生自我約束,並且民主的教師會提供穩定的輔導及領導,允許學生在制訂班規時有發言權。老師便是德瑞克斯所認為的民主型教師,在她的教室裡,有秩序、有限制,並且堅定,她讓學生參與制訂與維持班規,並請學生共同遵守規定。

 

果斷紀律型

果斷常規的訓練中,在教室要實行一套積極、果斷的制度。肯特列出一些學生樂於接受的正向結果,如:以積極的語氣向家長反應,通常家長只有在孩子觸犯校規時才會收到通知,然而一個積極稱讚的簡短通知或電話,是家長和學生都想知道的。不要讓家長有刻板印象,以為接到電話就是孩子犯錯了,其實對學生正面的誇獎及讚美是為我們所鼓勵,也是家長與學生的最愛。

 

參考資料:

金樹人譯,《教室裡的春天》(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10月,初版54刷)